-隆福寺廟會:
人氣居北京五大廟會之首
隆福寺廟會位于東城東四牌樓之西,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香火極旺,所以這里的廟會人氣十足,居北京五大廟會之首,《日下舊聞考》記載著“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隆福寺廟會最具特色的是小吃,品種多樣,隨季變換,至今仍頗具名氣。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設立固定攤位,獨立經營,取名為“東四人民市場”,后改為國有百貨商場。80年代后,建成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已蕩然無存。
-雍和宮廟會:
看打鬼成民間習俗
雍和宮位于北新橋北雍和宮大街,始建于1694年,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兼具漢、滿、藏、蒙民族特色,原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邸。雍和宮每年舊歷正月三十(小月則為二十九)舉行演鬼,二月初一早晨打鬼。循例為廟會期。“打鬼”,喇嘛稱為“跳布扎”,是黃教利用宗教大型樂舞劇向異教徒示威的儀式。打鬼前夕,雍和宮門前貼出巨榜說:“本廟為便利庶民,特設打鬼會,凡爾人民欲消災凈害者,其速來諸。”看打鬼成了民間的新春習俗。
-護國寺廟會:
玉器和扇子最具特色
護國寺位于西四牌樓以北,始建于元末,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該廟與隆福寺齊名,舊時有“東西二廟”的美譽。護國寺原有正殿七進,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因年久失修,部分殿亭已坍塌,解放后僅存保護尚好的金剛殿。從興起至新中國成立,護國寺廟會約有300年的歷史,鼎盛時,繁華熱鬧。這里最具特色的是玉器和扇子,此外,這里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京都竹枝詞》云:“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白塔寺廟會:
搭臺唱戲是亮點
白塔寺,正名妙應寺,位于阜成門內大街,始建于元代,因寺內有“以鎮都邑”的白色藏式佛塔而得名。白塔寺廟會形成于清末民初,因時局動蕩,寺內香火不旺,僧人便出租部分寺產,吸引來了三百六十行,逐漸形成了廟會。寺院內地方寬敞,是搭臺唱戲的最佳場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表演,如張秀峰(藝名“小蜜蜂”)的滑稽大鼓、阿闊群的評書等,都是廟會的亮點。新中國成立后,因公私合營,白塔寺廟會停辦。
-白云觀廟會:
香火旺盛著稱京城
白云觀坐落于西便門外,始建于唐代,是道教全真第一叢林,龍門派祖庭,1227年,長春真人丘處機羽化于此。白云觀廟會以時間長、宗教特色濃厚、香火旺盛著稱。“摸石猴”、“打金錢眼”、“會神仙”、“順星”以保平安,這些都成了逛廟民眾的最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著當年廟會的盛況:“車馬喧鬧,游人絡繹。或輕裘緩帶簇雕鞍,或射錦城濠畔;或鳳管鸞簫敲玉板,高歌紫陌村頭。”
-財神廟廟會:
進香者多為祭拜求財
財神廟,位于六里橋西南,因殿內供奉五尊塑像,故又稱五顯財神廟。昔日廟內有戲樓和三進大殿,至清末因年久失修只剩一層殿。財神廟廟會以祭拜求財為主,進香者多為商賈和梨園子弟。每逢開廟,人人都爭燒頭香,“天未明,即有候城者,終一日以千萬人計”,就是那時的寫照。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廟會停辦。 1987年因興建六里橋立交橋,財神廟被拆除,現僅存兩株古樹。
-妙峰山廟會:
免費為香客提供服務
妙峰山地處門頭溝妙峰山鎮,舊時每年舉辦春香和秋香各一次,其中以春香最盛。妙峰山廟會特點有二:其一香火旺盛,其二進香虔誠。《燕京歲時記》載:“人煙輻輳、車馬喧闐。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計之,共約數十萬。以金錢計之,亦約有數十萬。香火之盛,實可甲于天下。”此外,還有300余檔香會,有歌舞表演的、有沿途施茶舍粥的、有廟內服務的……他們本著“分文不取”的宗旨,免費為香客提供服務。進香者或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或以背鞍、滾磚、鐲鐐、耳箭、懸燈等方式朝山,以示虔誠。
-花市廟會:
曾是京城購置年貨的首選之地
花市廟會(每年臘月二十三至次年正月初三開市),以崇外火神廟為基礎,為老北京“五大廟會”之一。花市的花有二,老北京人謂此“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一是鮮花,廟會因此而得名。《燕京歲時記》云:“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花市后因火神廟香火衰落,遂逐步演變為商業性廟市。舊時的花市廟會是老北京唯一的春節廟會,與都灶君廟形成聯期廟會,是京城購置年貨的首選之地,人氣之旺,堪稱節日廟會之首。花市廟繁榮了五里長街的經濟,開始了作為南城商業中心的歷史。
-蟠桃宮廟會:
游人可乘船暢游
蟠桃宮,又名太平宮,位于東便門外,相傳始建于明代,后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宮內除供有王母娘娘、呂洞賓、財神外,還有八位女仙,她們掌管著女人的一生,所以蟠桃宮規模不大,香火卻旺。值得一提的是,三月三蟠桃宮廟會正值陽春,游客可借機踏青游春,屆時護城河要開閘蓄水,使游人可以乘船暢游,廟會風光盡收眼底。《天咫偶聞》記載:“春波瀉綠,軟土鋪紅,百戲競陳。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搖飏春風,凡三里余。”好一幅《清明上河圖》的景象。
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