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廟會盡享老北京風情 王冉/攝 J204
嘗一碗老北京的風味小吃,看一場老天橋的功夫絕活,聽一聲舊時的京城吆喝,買一張帶著兒時記憶的木版年畫……今天地壇廟會組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月13日至2月20日,第25屆春節文化廟會將在地壇公園如期舉行。
“草根皇帝”祭地三天
仿乾隆盛世的祭地文化表演一直是地壇春節文化廟會每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戲。今年地壇廟會向社會征集了3名“草根皇帝”,將參與初一、初三、初五的仿清祭地表演。祭地表演嚴格遵照乾隆皇帝的祭拜程序進行,在威武莊重的儀仗隊和剛柔相濟的八佾舞的陪伴下,分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等9個部分。
“賣大小……哎……小金魚來……”一聲聲京味十足的吆喝讓人們仿佛回到了舊時的京城。今年北京京味叫賣藝術團創作了全新的節目《五行八作鬧地壇》,挖掘老北京已經消失許久的老行當吆喝,通過曲藝、音樂、舞蹈等多種形式使人們仿佛置身于微縮的老北京城。“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是傳統四合院的理想寫照,廟會期間“老北京人家”的堂屋內擺設著隔扇、條案、八仙桌、太師椅,堂屋外放著門墩、魚缸、石榴樹,重現北京四合院里的生活場景和北京市井生活趣味。
虎年之春,北京寶三藝術團的新老藝術家們來地壇廟會撂地搭臺。此次來廟會表演的全是正宗地道的老天橋絕活,比如北京雜技世家周仁喜的蹬技、車技、柔術巧耍花壇,王書元表演的環、劍、豆、丹等古彩戲法,“天橋式”摔跤表演,耍中幡、口內吃針、抖空竹、金槍刺喉及各類輕和硬氣功等絕活。
由畫家馬海方繪制的100余幅再現老北京人物風情的畫卷,將首次在地壇廟會上展覽。這些圖畫描繪的多是已不復存在或面目全非的舊景、舊物、舊俗。展覽包括老北京吃的、穿的、用的以及耍手藝的、算命的等上百種行當,介紹了老北京上百種民風民俗,稱得上是老北京五行八作的真實寫照。
各地花會匯聚北京
來自東北、四川、滄州等各地的地方戲劇、花會和舞蹈等演出今年春節將在北京匯聚一堂,讓游客在地壇廟會上就可以領略來自全國各地的民俗風情。
“小沈陽”的走紅,使春節的地壇也刮起了“東北風”。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二人轉經典劇目“雙回門”、“送情郎”、傳統二人轉手絹絕活“小拜年”、搞笑二人轉“唐僧取經”等將給游客帶來一場地道的東北民俗表演盛宴。而廟會上的“川劇精粹”,則匯聚了變臉、吐火、滾燈、巴渝特色舞蹈、重慶特色山歌等。風趣幽默的川劇方言諧劇“棒棒進城”、“拜新年”等劇目,將讓游客感受到來自巴蜀文化的特色。
木偶戲和皮影戲一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中華皮影文化藝術城袖珍人皮影舞臺劇,第一次把皮影戲和真人演員有機結合。此外,《縣官戲獅》、《龜兔賽跑》、《祖孫抬驢》等木偶戲則會成為孩子們的最愛。
“矮人舞”是流傳在靖西安德古州一帶歡慶豐收的田間娛樂舞蹈。收獲季節,小伙子們用泥巴在肚皮上畫出臉譜,小竹簍往頭上一蓋便形成了“小矮人”。“小矮人”的舞蹈風趣、詼諧,令人回味無窮。五斗齋高蹺秧歌興起于清乾隆年間,是北京民間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兩百多年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廟會上游客能看到那些平日里在其他秧歌表演當中看不到的高難動作,如“抱月”、“蝎子鉤”、“鐵板橋”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節目滄州獅子將以“單獅踩球過橋、雙獅單球過板、三獅三球過板、六獅三球同時過板、四獅翻騰、雄獅甩尾大轉彎、對獅前后翻”等一系列眼花繚亂、驚險刺激的精彩表演征服觀眾。宜川胸鼓爽朗清脆,明快瀟灑,氣氛熱烈,動律花哨,整個表演,氣勢磅礡,絢麗多彩,雅俗共賞,給人以向往與追求,鼓舞與聯想,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民間手工藝品首開展賣專區
木版年畫、蘇州刺繡、泥人張、衡水內畫、毛繡、面人……這些聞名遐邇的藝術品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它們又有哪些獨到之處?8天時間里,國內1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將來到位于地壇廟會拜臺北門廣場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場”,為游客一一揭秘。
用色講究、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木版年畫,使用松煙、章丹、槐米、銅綠、葵籽、蘇木、金箔等精練配制而成各色顏料繪成,可以久存如新。“胡同張”則把精致小巧的洋車、木轎車、驢車、小販做買賣的專用車等模型搬到現場。古典的模型門樓、各種姿態的行人,還有舊時北京街頭的小玩具陀螺、小雞啄米、萬花筒等,都讓人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年代。“泥人張”還特意制作了“虎虎生威”、“虎娃賀歲”等一系列造型可愛的泥塑作品。泥人張第五代傳人張宏岳也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場進行現場表演,“京城八大怪”、“寶釵撲蝶”、“二玉聽琴”等作品充分展現了泥人張傳人精湛絕倫的雕塑技藝。
此次廟會還首次開辟了民間手工藝品展賣區,云集四方的民間手工藝術品,有北京燈彩、竹情琉璃、雕漆、北京毛猴等,充分展現了民間手工藝術的風采。一批北京地區著名的民間藝術家將現場為大家表演工藝制作的絕活兒,并請觀眾現場參與制作。
農民發明家帶來十余款機器人
“全中國最聰明的農民發明之星”吳玉錄以及他發明的十余款機器人將首次亮相地壇廟會。吳玉錄把他的機器人按照“出生”順序給它們起了名字:“吳老大”能跳舞,“吳老二”會跳高,“吳老三”會爬墻……“吳老八”像螞蚱,能蹦能跳,還能翻跟頭……
地壇廟會連續3年向社會征集了廟會吉祥物,深受市民歡迎。今年,廟會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國20個省市的100多件應征作品。經過多輪次評比,最后“威威”脫穎而出,被評選為本屆廟會吉祥物。今年地壇廟會在吉祥物的開發利用上也有不少新點子:西門有4米高的吉祥物“威威”進行展示,此外還有毛絨玩具、充氣氣球等造型,游客可以在廟會上選購一個吉祥物帶回家。
今年地壇廟會還啟動了志愿者選拔招募活動,通過報名、篩選、培訓等環節,北京城市學院的24名同學成為今年地壇廟會的志愿者,他們將在四個門區為廣大游客提供志愿服務,負責語言翻譯、秩序維護等工作。
臺灣小吃首進地壇
“大銅壺里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開,一碗沖來能果腹,香甜最好抱嬰孩”夸的是茶湯。在今年廟會上,“茶湯李”現任總經理李躍將親率弟子現場奉獻這祖傳絕活。另外,牛髓油茶、杏紅茶、咸味面茶、爆肚、驢打滾、豌豆黃、麻辣燙、酸辣粉等名吃也品種繁多,風味醇正。
此外,“臺灣小吃”也將首次入駐地壇廟會,米血糕、蚵仔煎等正宗的臺灣美食等待游客品鑒來自海峽對岸的風味。
本報記者張楠 通訊員韓文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