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一年,當年輕的慈禧春風得意地走向政治舞臺的中央時,42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卻陷入了深深的喪夫之痛中。由于一場意外的風寒,正當英年的阿爾伯特突然離世了。阿爾伯特親王既是維多利亞深深愛戀著的丈夫,也是她最重要的謀士和助手。失去阿爾伯特,她感到失去了一切。在這場令人震驚的災難中,維多利亞晴空麗日的生活瞬間布滿了漫天的陰霾和悲哀,巨大的悲痛猶如黑夜中兀鷹的巨爪,攫取了她的意志和靈魂。阿爾伯特去世的這一天,維多利亞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的話語:“你的去世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的人生從此支離破碎”。那些在她身邊的人們都擔心她會失去理智,精神崩潰。背地里,人們一遍遍同情地念叨著:“可憐的女王,可憐的女王!”
悲痛欲絕的維多利亞離開了倫敦,將自己獨自鎖在房間里。對她來說,外面的世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她感到,自己的真實人生已經隨著丈夫的生命而終止了,她在世上的余年已如殘陽夕照,正在走向悲劇的尾聲,她在給親戚的一封信中寫道:“世界已經死去了”。
然而,塞翁失馬,禍福相倚。上天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誰也無法對慈禧太后和維多利亞女王的人生命運作出簡單的評判。作為女人的慈禧,個人生活也是十分不幸的。她27歲沒有了丈夫,40歲不到死了兒子,青年喪夫,中年喪子,幾大不幸都讓她占盡了。雖然擁有至上的權力,卻無法得到一個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歡女愛,也無法獲取一個正常的母親所擁有的兒女繞膝、含飴弄孫的幸福。
但也有人說慈禧是幸運的——作為一個普通的八旗女孩,她走進了皇宮,并且靠著幸運地生下了咸豐帝惟一的皇子,從而“母以子貴”,被晉封為妃、貴妃,直到皇太后;作為一個女人,她在勾心斗角,殺機四伏的皇宮里憑借自己的技巧終達權力巔峰;作為皇太后,她在男權世界里縱橫捭闔,操權柄于股掌之中。作為實際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無冕女皇”讓那些男人中的精英人物也不得不低眉順首地拜倒在她腳下。
但歸根結蒂,慈禧的命運仍然是悲劇性的。她的最大不幸就是偏偏撞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尷尬最困難的時代,她統治下的晚清成為神州史上最屈辱、最沉重的一頁。作為最高統治者,她不僅要面對世界列強的欺凌,更要應付國內日薄西山搖搖欲墜的局面。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她百般掙扎,卻難挽頹勢,終致民不聊生,烽煙四起,山河淪喪,國將不國。后人講到慈禧,完全把她當作禍國殃民的代名詞,甚至把一些與之毫不相干的惡行也加于其身上。她也許做夢也想不到,生前作為母儀天下、權傾當朝的“老佛爺”,死后會淪落為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一代妖后”形象。甚至連她的陵墓都難逃厄運,被東陵大盜孫殿英翻了個底朝天,毀棺拋尸,慘不忍睹。
當大清帝國在風雨飄搖中茍延殘喘時,西歐大陸的大英帝國正昂首挺胸地進入全盛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科學、藝術極大發展,君主立憲制走向穩定成熟。日不落帝國昂首闊步,傲視全球。這時也是英國經濟實力最雄厚的時期,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龐大殖民帝國。一位當時的作家這樣描述了全球市場對英國產品的需求:
“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戰斧,銷往古巴和巴西、適用于貧窮的奴隸的枷鎖、手銬和鐵頸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樹木;在澳大利亞放牛的牧場上,回響著伯明翰的鈴鐺的聲音;在東印度和西印度,人們用伯明翰的鋤頭照料甘蔗田。”
維多利亞,這位18歲登基時還不知所措的女王,一直到82歲才去世,命運似乎要讓她完整地見證和享有英國的榮光,維多利亞女王伴隨英國走完了19世紀。這位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除了養育9個孩子、懷念早逝的丈夫、讓遍布歐洲皇室的子孫們稱她為“歐洲的祖母”之外,晚年幾乎什么都不做。與慈禧太后不幸的家庭生活相比,維多利亞女王對于養育子女傾注了巨大熱情與精力,龐大和睦的家族使她享盡了天倫之樂。在她晚年,其曾孫輩已達37人。有一幅巨大的油畫掛在女王在溫莎宮的臥室里,那是一張全家福,五十幾個晚輩濟濟一堂族擁著維多利亞,她面帶笑容,和藹可親……她對于家庭的忠貞熱忱,對于國家的高度負責,幾乎成為那個時代英國資產階級的精神典范。當英國人聽到維多利亞女王的死訊后,他們的反應就像是世界末日來臨。一家民間報刊在社論中寫道:
“女王逝世了!沒有任何語言能夠表達此刻的感情……也許,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當中還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她在我們每個人生活中起到了何等巨大的作用;她的生命之線,像一條金色的絲帶,在編織和加固民族進步的輕紗時,還使她的全體臣民中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得到撫摸并增加光澤。”
在人們的心目中,女王頭頂上的王冠已經成為帝國榮耀和威嚴的象征,女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這一點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街道都以維多利亞命名。
面對無情的歷史,人們不禁要產生這樣的疑惑:
慈禧太后的政治才能也許并不遜于維多利亞女王,為什么中國在她的統治下一次次戰敗求和、割地賠款,直到糜爛日甚、不可收拾,而英國在維多利亞開創的時代中一飛沖天、獨步全球呢?
為什么慈禧太后嗜權如命、殫精竭慮,也曾在內外交困中強撐危局,力圖振興雪恥,到頭來卻凄涼退場,落得個禍國殃民的罵名?而維多利亞女王安心擔當“虛君”的角色,甚少干預國家大政,但她卻被英國人由衷地尊敬和懷念,連她的名字也成為繁榮富足的象征?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不僅僅是兩個女人的命運問題,它還是一部長達100多年屈辱歷史的組成部分。追溯兩個女人的命運軌跡,其實也就是探討兩個國家的成敗興亡的原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