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逝,對清廷決定由3歲的溥儀繼任皇位,美國政府并沒有立即予以承認。16日,國務卿羅脫在給伍廷芳當日的回復中,僅表示收到通報的內容,未做任何表態。根據美國國務院檔案顯示,當時美國政府的這一曖昧態度,可能與康有為的電報有關。
光緒之死,為世紀謎案。清朝政府當時不但將慈禧、光緒之死及時通報國內臣民,同時照會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列強,目的就是要消除中外對光緒死因的懷疑和猜測,爭取新皇帝早日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而美國政府雖然對光緒是否正常病逝表示懷疑,但從自身利益出發以及受外交關系的制約,并無意追究光緒死因,更關心清朝政局的穩定和中國未來的政治走向。光緒死因問題,盡管眾說紛紜,但在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學術研究專項課題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光緒遺體的頭發、遺骨和衣服中檢測到大量砒霜之后,再結合我們的歷史研究,應該可以蓋棺論定。
在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里,皇權高于一切。皇權制度下的家天下政治,使得一位君主的生老病死,常常與宮廷內的陰謀、殺戮如形影相隨。1908年11月14、15日,清朝的二位最高統治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繼去世,不但驚動清廷朝野,而且也引起相關國家的關注。本文利用美國國務院相關檔案,擬就美國政府對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以及清廷政治權力變動的反應做一初步探討,并結合已往研究及相關清朝檔案文獻,就光緒死因問題做一辨析。
一、清朝官方公開說法
光緒皇帝死于1908年11月14日下午5—7時(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時)。但從清朝官方公布的諭旨及光緒帝死后的權力安排來看,清朝宮廷內部實際上在皇帝去世前一日已安排他的后事。11月13日12時午后,慈禧太后于寢宮中召見奕、載灃、鹿傳霖、袁世凱等軍機大臣之后,內閣即頒布二道上諭:一:宣布奉太后懿旨,著醇親王載灃之子在宮內教養,并在上書房讀書;二、宣布奉太后之旨,以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
在皇帝病逝前的當日,也即14日,清朝宮廷又頒布一道征召良醫上諭,稱:“自去年入秋以來,朕躬不豫,當經諭令各將軍督撫,保薦良醫。旋據直隸、兩江、湖廣、江蘇、浙江各督撫先后保送陳秉鈞、曹元恒、呂用賓、周景濤、杜鍾駿、施煥、張鵬年等,來京診治。惟所服方藥,迄未見效。近復陰陽兩虧,標本兼病,胸滿胃逆,腰腿酸痛,飲食減少,轉動則氣壅咳喘,益以麻冷發熱等癥,夜不能寐,精神困憊,實難支持,朕心殊焦急。著各省將軍、督撫,遴選精通醫學之人,無論有無官職,迅速保送來京,聽候傳診。如能奏效,當予以不次之賞。其原保之將軍、督撫,并一體加恩,特此通諭知之。”但鑒于清廷接著頒布的光緒皇帝臨終上諭以及光緒帝于當日即告身亡,這道官方上諭與其說是征召良醫,毋寧說是為宣布光緒帝病逝預做先告。
而清廷頒布的光緒皇帝臨終上諭,也與當日的征召良醫上諭相呼應,極力聲明自己系病重不治、自然死亡,以消弭外界的猜疑,同時為身后權力的轉移做出安排,宣布奉太后懿旨以溥儀為嗣皇帝,稱:“自沖齡踐祚……自去年秋間不豫,醫治至今,而胸滿胃逆腰痛腿軟氣壅咳喘諸癥,環生迭起,日以增劇,陰陽俱虧,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神器至重,亟宜傳付得人。茲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在嗣皇帝仁孝聰明,必能仰慰慈懷,欽承托付……克終朕未竟之志。在天之靈,藉稍慰焉。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同一天,清廷還發布4道慈禧太后懿旨,宣布以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在其成人之前由載灃監國,行使軍國政事。另令禮親王世鐸、睿親王魁斌、喀爾喀親王那彥圖、度支部尚書載澤、大學士世續、大學士那桐、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禮部尚書溥良、內務府大臣繼祿、內務府大臣增崇等10人恭辦皇帝喪禮。
作為接掌清廷權力的攝政王載灃則以宣統皇帝溥儀名義頒發上諭,對光緒皇帝的病逝表示哀悼,宣布仍為光緒皇帝舉行三年之喪,同時令文武百官“共矢公忠,弼予郅治”。次日,內閣又頒布上諭,宣布根據同治十三年停止各省將軍、督撫、提鎮、藩臬及鹽關織造等來京叩謁梓宮慣例,同樣也禁止以上地方官員奏請來京,叩謁光緒梓宮,“致曠職守”。
1908年11月15日午后1—3時(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未時),年屆74歲的慈禧太后在光緒皇帝死后不到20小時病歿。在慈禧太后病歿之前,清廷也曾降上諭,轉達慈禧太后懿旨,將身后權力進一步托付給醇親王載灃,稱“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申令“嗣后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在同日發布的臨終誥文中,慈禧太后除為自己歌功頌德外,同時也講述自己得病經過,稱在她聽政過程中“幸予體氣素強,尚可支持。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至病勢增劇,遂致彌留”;要求攝政王及內外諸臣,齊心翊贊嗣皇帝,“固我邦基”。
在慈禧太后病歿后,清廷內閣則于當日發布上諭,通報慈禧太后于15日未刻仙逝及太后病歿經過,宣布為慈禧太后穿孝百日并素服二十七日,稱:“朕以沖齡,仰蒙大行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太皇太后顧復恩慈,情深罔極,特命入承大統,深冀慈躬康健,克享期頤,俾朕奉養承歡,恭聆訓誨,以成郅治而固邦基,乃宵肝憂勞,漸致違和,履進湯藥調理,方期日就妥痊,不意因二十一日大行皇帝龍駕上賓,哀戚過甚,病勢陡重,遂至大漸,遽于本月二十二日未時仙駕升遐。呼搶哀號,曷其有極。”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清朝宮廷關于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病逝及事后權力安排的上諭不但向國內臣民公布,并于次日大多由外務部分別全文照會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駐華公使,通報各國政府。11月14日,外務部將13日關于奉太后之旨,授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的上諭照會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15日,外務部照會柔克義,通報光緒皇帝于十月二十一日酉刻龍馭上賓,稱:“本月二十一日酉刻大行皇帝龍馭上賓,薄海臣民悲哀感戀,諒貴大臣聞之,亦必同心哀慟,為此照會貴大臣,即希轉達貴國政府為荷。”另將光緒皇帝遺詔和宣布以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的懿旨,以及關于為光緒皇帝行三年之喪的上諭,也分別全文照會。16日,除照會、通報慈禧太后去世外,另將慈禧太后遺詔和舉辦慈禧太后喪禮上諭全文照會柔克義,并通告因遭大喪,除緊要事件外,其它尋常事件均行緩商。18日,攝政王載灃又以宣統皇帝名義,分別就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病逝擬定國電兩道,由外務部照會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和清朝駐美公使伍廷芳轉達美國政府。其第一道電文如下:“大清國嗣皇帝致電于大美國大伯理璽天德:昊天不吊,遽降鞠兇,朕之兼祧皇考、大行皇帝于本月二十一日龍駕上賓,奉太皇太后懿旨,以朕入承大統。藐茲沖人,嬰斯大故,搶地呼天,攀號莫及。凡我友邦,理應訃告。貴國大伯璽天德與我大行皇帝睦誼久敦,自必同深哀悼。謹此哀電奉聞。”其第二道電文稱:“大清國嗣皇帝敬致國電于大美國大伯理璽天德:邦家不造,迭遭愍兇。本月二十二日,朕之圣祖母大行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太皇太后仙駕升遐,呼搶哀號,何其有極。伏念大行太皇太后慈德,薄海同欽,凡我友邦,理應訃告。中國與貴國睦誼夙敦,大伯理璽天德聞之,自必同深感悼。謹此哀電奉聞。”11月29日(11月初六日),攝政王政府分別通過外務部和清朝駐美公使伍廷芳照會柔克義和美國政府,通報朝廷擇定十一月初九日辛卯午初初刻舉行登基典禮。
暫且撇開清朝官方關于光緒之死說法的真實性不談,清朝宮廷將光緒和慈禧太后之死及權力的轉移如此急切地不但向國內臣民公布,而且通告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目的顯然為了消除中外有關光緒之死的各種猜疑,爭取新皇帝盡快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清朝官方的做法也表明,清朝專制統治末年宮闈圍繞皇帝生老病死而展開的政治權力斗爭已與以往的歷史有所不同,它不但受制于王朝體制,而且也受外國列強態度的制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