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權質疑?
“考古信息的發布要經得起推敲”
作為多年從事秦漢都城與帝陵研究的專家,劉慶柱認為,已經公布的六大證據都是經得起推敲的,曹操墓也已經申報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考古相對比較專業,學術含量較高,一般的社會公眾有質疑是正常的,專家也有責任積極回應以答疑釋惑。
“但一些并非考古界的人士,一未到考古現場,二沒有確實證據,便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斷語,誤導公眾,這是非常不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質疑的權利,提出疑問也是正常的,但作為學者,尤其又不是考古專業的學者,隔行如隔山,輕易否定專家組的考證似乎不妥。”劉慶柱舉例說,比如,有質疑問到墓里為何沒有墓志銘,“魏晉時期還沒有墓志銘,這種疑問就好像問曹操為什么不穿西服一樣,只能誤導大眾”;又比如,一些人質問曹操墓里為什么沒有機關,“我挖了幾十年的墓,從來沒有一個墓有什么機關,這本來就是傳說,可一些學者也拿來當作問題,很不專業。”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化遺產系主任杭侃說,在所有質疑中,考古界人士的質疑聲最少,他們如果不去現場,不看到完整的、正式的發掘報告,是不會輕易發言的。現在的公眾對于考古有熱情,但考古畢竟是很專業的領域,即使進行考古知識的普及也不一定能夠面面俱到,所以相關考古信息的發布才更要慎重,即使發布,信息也要全面、完整、翔實,觀點更要經得起推敲。“考古的發掘往往會有許多缺憾,信息的缺失也會造成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一項考古發現的價值能往低說不要往高說,年代能往晚說不要往早說,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學者有責任解答疑問?
“任何個人都不具備一錘定音的權利”
“對于曹操墓的斷定,不能僅僅用考古學的知識,應該接納史學、地理學的專家共同進行研究,很顯然,僅僅用考古學的知識是回答不了公眾的諸多質疑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銳指出,“目前拿出的考古學的證據都非常專業,但大眾的常識與之有偏差,比如考古學認為曹操墓出土了魏武王用過的武器,但大眾認為古代君王都有將自身之物賞賜部下的習慣。又比如在陸機的《吊魏武帝文》中記載了曹操遺令,曹操臨死前囑咐連他剩下的衣服都要分掉,據此推論,那么曹操的兵器更可以分掉。考古界與歷史學界在很多問題上一直有爭執,一個挖的是材料,一個研究的是文獻,在材料和文獻之間需要很復雜的論證才能恢復歷史的面目。”
由于三國故事的廣為傳播,曹操在國際上頗有知名度。因此曹操墓的被發現,也引起了不少國際媒體的興趣。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考古中心研究員劉國祥認為,對于曹操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公眾表現出的敏感與質疑已充分說明,這一項考古發現不僅僅是考古界自己的問題,而是逐漸演變成一個公共文化事件,不管是專家還是民眾、不管是專業還是非專業,都有充分的表達欲望和權利。
歷史學家吳晗曾說過,把歷史變成人人都能享受并從中得到鼓舞的東西,史家才算盡了責任。劉國祥認為,考古界的專家不能以“公眾缺乏考古常識”為借口,對一些看似不專業的質疑不屑一顧,更不要以有些“沉不住氣”的態度進行回應,變成小部分專家之間的吵鬧。考古學家有責任解答大眾關心的問題。
“如何對公眾發布正確的考古信息、如何引導公眾學習考古知識恐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考慮的問題。既然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大眾話題,那么任何的個人就都不具備一錘定音的權利,相關的機構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將所有的質疑收集起來,歸納總結,請與之相關的專家綜合分析,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案,普及相關知識,并讓大眾真正信服。”劉國祥說。(記者 楊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