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宣布,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掘出的一座東漢大墓,經專家認定系魏武王曹操高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千古之謎”的告破,引來多方質疑。12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教授認為下定論“為時尚早”,他說河南方面的“六大證據大都是推斷出來的”,結論令人生疑。收藏界名流馬未都則擔心發掘出來的證據可能是盜墓者偽造的贗品。
考古學相關專家則回應“力挺”最初的鑒定結果,并認為學術討論不能說“外行”話,要說符合學術規范的話。(相關報道已在本報2009年12月28日、12月30日“視點”版刊出)
元旦假期,這個2009年“最后的懸疑”,蔓延為一個公共話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沒有想到,關于“曹操墓”的真偽之辯,竟然成為跨年度的大新聞,引起如此密集的關注。
從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發布新聞稱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得以確認,至今已有一周,鋪天蓋地的質疑聲浪還沒有看到平息的跡象。
一項本來正常的考古成果為什么引發如此廣泛的熱議呢?
學術與利益“掛鉤”?
“復雜因素導致公眾的本能反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一直關注與曹操墓相關的新聞。他相信專家們的專業判斷,但他也認為,社會質疑聲是由多重的復雜因素造成的。“比如曹操這個人身份比較特殊,影響比較深遠,關于他的傳說也太多,因此上千年懸而未決的問題一旦被確認,公眾本能地會進行質疑,這也是正常的。再加上,現在的學術研究機構與利益部門的關系若即若離,很容易被本能地懷疑成是地方政府的炒作行為,是為了商業目的。”
高星說,國外學術成果的發布都是學術機構獨立進行的。現在各地對文化資源的爭奪比較激烈,這樣重大的考古發現一旦被確認,意味著其他與曹操相關聯的地方的文化資源被相對剝奪,因此會引起其他地方的反彈。尤其是曹操墓的爭論還沒停止,已經有學者計算出曹操墓每年可為當地帶來至少4.2億元的經濟收入。這種說法或多或少反映了社會上的某些輿論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