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黃花梨,多數是“海黃”
采訪中,本省的一“海黃”(海南黃花梨)藏家尋蹤前來請教,問了一個在收藏界爭議許久的問題:“故宮中的一百多件黃花黎家具,到底有多少是越南、緬甸、泰國的黃花梨制作的?”曹靜樓非常肯定地回答:“90%是我們的‘海黃’。東南亞的黃花梨,跟我們‘海黃’是‘一類不同種’,在材料的珍貴性上面完全沒有可比性。雖然明代中后期和清乾嘉后開放海禁,會有一些東南亞的黃花梨進來,但這些材料多數都流入民間。按照當時的歷史政策去做出‘故宮家具多數不是海黃’這樣的分析的人,是因為沒有見過故宮里頭全部的海黃家具。”曹靜樓說,收藏海黃是你們福建人的強項,“海黃無限好,可惜量太少”。對于福建民間囤積的黃花梨木,他的建議是“不要輕舉妄動、浪費可惜”,每一件黃花梨作品,都要保證相關的創作規劃能夠使其具備高超的工藝審美價值,那么才可以下手。
《鑒寶》追求娛樂化,誤導收藏
采訪中,收藏界一行家當場說了個段子:某天在北京,有人往行家店堂送了一批貨,號稱某幾件是明代瓷器,某幾件又是清代瓷器,分析得有鼻子有眼。這行家剛巧看到曹老經過,便求他進來“看看這是哪個年代的”,曹老在20米外瞄了一眼,就一句“民國的”,走了。行家立即與送貨的交涉:“……曹老說了是民國的!”5分鐘前氣勢驚人咬定是明清瓷器的家伙立刻蔫了:“……好吧,那就在標簽上寫‘民國’的吧……”曹老說,這幾年的收藏風氣,是“把路領歪了”,價值判斷只依據一個:價格的高與低。至于用材是否珍貴,工藝和裝飾的審美價值在何處體現,很多人不關注。他在故宮博物院工作40年,“即使是故宮里的東西,也不見得就件件珍貴。”曹老說,文物要看年代,比如康乾盛世,經濟發達,物品精美程度相對就高;有些朝代國力衰敗,做出來的東西放到現在,雖然年代久遠,也不見得就是好東西。
所以,普通老百姓不要跟著潮流走,被一些炒作忽悠,比如曾經喧囂一時的央視《鑒寶》欄目,曹老說,他當時也跟《鑒寶》的負責人說過:“……這樣的節目,對老百姓是一種誤導!”后來《鑒寶》主持人羅晰月特地跟他解釋說:“……我們就只是一檔娛樂性節目啊,我們欄目考核的標準只是收視率……”把娛樂當作專業權威,這是一般老百姓的誤會,跟前幾年說書似的普及歷史的“國學熱”大概有點異曲同工。曹老說,當然社會也會慢慢進步,同樣是央視欄目,現在的《國寶檔案》就做得比較專業理性,知識性趣味性兼備,這才值得老百姓收看和學習。
(本網記者郭大路/文肖春道/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