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媳乎鬼魂乎
董鄂氏通作棟鄂氏,《清史》有傳。
《清史稿·后妃傳》:"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甚厚,寵冠后宮。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行冊立禮……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追謚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合葬孝陵,歲時配飧殿,子一,生三月而殤,未命名。"
這段記載中的"十三年"、"十七年"均指清世祖順治十三年和清世祖順治十七年,亦即公元1656年和公元1660年,這個時候董小宛早已在豐都城里為鬼,要說董(棟)鄂妃是董小宛,那除非說前者是后者的鬼魂。
關于董小宛不是董(棟)鄂妃,這里就不多說了,讀者諸君如有興趣可以參閱孟森的《董小宛考》和劉璐的《董鄂妃與董小宛》。
董小宛與順治皇帝的這段公案似乎到此就應告一段落了。但是,關于這位董(棟)鄂妃我們卻覺得有必要再說上幾句。
有人認為董(棟)鄂妃是順治皇帝的兄弟媳婦。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劉璐、顧啟、姜光斗等,但其"始作俑者"卻是一個"洋鬼子"湯若望。
湯若望,外國名叫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此人生于公元1591年,卒于公元1666年,是德意志人氏,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于明末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在葡萄牙殖民勢力的支持下來到中國,曾在北京學習漢語,繼往西安傳教。公元1630年,他被崇禎皇帝宣召回北京,參與修訂歷法,編成《崇禎歷書》。明政府為阻止清兵入關,曾命他監鑄紅衣大炮。清兵入關后,湯若望投歸清朝,任欽天監監正。清朝康熙初年為楊先光所參劾,下獄,次年出獄病死。
湯若望在一篇記敘清初宮廷逸事的文章中,言之鑿鑿地認為董鄂妃是順治皇帝弟媳,并且指明董鄂妃的第一個丈夫是順治皇帝的第十一弟。
考諸清史,清太宗(順治之父)共有子十一人,這十一人中除了順治皇以外,另有三人無傳,其余的七個人是:
肅武親王豪格、輔國公葉布舒、承澤裕親王碩塞、鎮國谷厚公高塞、輔國公品級常舒、輔國公韜塞、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
所謂順治皇帝的十一弟,那就是博穆博果爾。博穆博果爾,《清史》上有傳?!肚迨犯濉ぶT王傳》:"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太宗第十一子。順治十二年封襄親王,十三年薨。予謚。無子,爵除。"
《清史稿》中并沒有只言片語提到博穆博果爾與董鄂妃有什么關系。
據今人考證,董鄂氏在嫁給順治皇帝以前確曾嫁過人,但她所嫁之人是否真的像湯若望所說的是順治皇帝的十一弟,不好肯定。
博穆博果爾的生身母親是皇太極的大貴妃阿巴海博爾濟吉特氏,在太宗皇帝的眾多后妃中排名靠前。
博穆博果爾死后受到的待遇"爵除"有些讓人感到費解,盡管《清史稿》中對于"爵除"的解釋是因為"無子",但倘若此公與皇帝(順治)關系密切的話,"無子"可以過繼,也不至于"爵除"。
總而言之,博穆博果爾與他的幾個哥哥相比,其身后之事是最為撲朔迷離的。在沒有找到別的反證的情況下,筆者倒寧愿相信董鄂妃就是順治皇帝的弟媳,亦即博穆博果爾的夫人,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清史稿·諸王傳》中的言外之意。
董鄂妃的身世既已搞清,那么,我們更加可以否定董小宛與順治皇帝的所謂的"生死戀"了。
中國人向有敷衍"才子佳人"入戲的傳統。稱董小宛與順治皇帝曾有過一段戀情的人最初是在研究《紅樓夢》時,作的"索隱"。這種"索隱"早已被紅學界視為不經之談,但后來卻走出"象牙之塔",流傳于民間,甚而至于有《冒辟疆與董小宛》的京劇問世,編造出小宛入宮后,冒氏痛不欲生,買通清宮太監,喬裝宦者,入見小宛,后來事敗,董被賜自盡,冒被凌遲處死的故事。
(張志君)
(本文摘自《顛覆歷史》張志君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來源:雜文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