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駕崩了……”一個悠長的聲音,一棵枯樹,漫天飄雪,一地銀白……這是影視劇里常見的鏡頭,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個神秘現象——清朝皇帝多死于臘月和正月。其實,這個現象還存在于民間,“年關難過”是老百姓熟知的諺語,它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病中老人能否挺過年關。
年關,死人……這個時節是被詛咒了?還是人們的心理作用?還是有真實的科學支持?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清朝12個皇帝中,死于臘月、正月的皇帝有康熙(農歷十一月)、同治、順治、乾隆、道光,一共5位;死于七、八月夏季的,也是5個人,嘉慶、咸豐、努爾哈赤、皇太極、雍正。
《黃帝內經》認為“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就是說人體有病,陰陽失調,在人跟時間的節律相違背的時候,就加重,就可能死亡。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臘月、正月易死人并不是一個偶然或神秘的現象,而是與某些方面疾病在這種氣候下高發有關。滿族貴族的飲食沿襲了他們早先在東北的生活習慣,看清帝的食譜,雖然各類菜肴豐實,但蔬菜水果所占比重非常少。閻崇年指出,清帝喜食“厚味”,嗜吃肉類,尤其是肥豬肉和肥鴨肉。從清宮的檔案里可以看出,一個皇帝吃飯,一天供應大油一斤。清宮里頭薩滿祭祀,殺豬前先把豬的耳朵用蠟灌上,灌它叫“領牲”,然后就殺了。把豬血接上后去皮。在坤寧宮,支起大鍋灶就在那兒煮,皇帝就等在炕上,就吃這個“胙肉”,即祭肉。乾隆帝的飲宴菜肴中以雞、鴨、魚、豬、羊、鹿、鵝肉等為主,即使是早膳中也有肥鴨肉出現。他愛吃一種“蘇造肉”,就是用五花肉加上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蔻仁、肉桂等九味藥料烹制而成的一道厚味肉菜。
皇帝們除了飲食上多油膩之外,在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里,平時很注意運動的皇帝們活動量就大大減少。閻崇年指出,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射獵、騎馬、征戰、出巡,運動量很大,但到冬天就不活動了,活動很少,氣候又冷,血管又收縮,再加上其他一些疾病,身體很容易出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