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建立全國性的“政府牽頭,部門專管,社會參與”的重大疾病救助保障工作機制。廣東省深圳市總商會會長張思民代表指出,近年來因無力醫治而放棄重大疾病治療以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已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據有關部門統計,由于重大疾病病情嚴重、治療周期長,花費高,從治療到死亡的平均醫藥費為20萬元到30萬元左右。很多家庭為給病人治病花盡所有積蓄,甚至債臺高筑。患病人數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人由于無錢繼續醫治而放棄生命,而剩下的百分之十幾的病人中大部分家庭也是傾家蕩產或靠社會捐助維持。
“盡管我國的醫保覆蓋率越來越高,但目前國情決定我們的社會醫療保障只能是‘低水平、廣覆蓋’,目前的醫保制度都規定了報銷和救助的比例或最高限額,同時規定一些情形下發生的醫療費用不享受醫療救助。”張思民說。
此外,無論是城鎮醫保制度,還是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對癌癥、心臟病、白血病、各種腎病等大病需要器官移植治療的,即使按比例報銷部分醫藥費,前期所預交費用大部分患者還是拿不出來。即使在已經實行的“大病統籌”、“少兒醫保”制度的發達城市,也由于具體實施細則中規定的一些硬性限制性條件而縮小了大病統籌的范圍,將一些社會群體排除在社會醫療保險或重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之外。如在城市里打散工的社會群體及他們的子女發生重大疾病時就缺乏足夠的醫療救助保障。
“應當建立健全相關法規,使重大疾病的救助保障工作法制化。設立專門的大病救助機構或基金,面向全社會落實救助保障工作的各項措施。大病救治不僅要面向困難群體,所有社會成員在必須支付的醫療費用超過本人的負擔能力時,應當都可以申請醫療救助。”張思民說。(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