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同心,其利斷金。趁著帝堯派他的九個庶出的兒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實為收集情報的時機,三人和九男結成了統一戰線。至此,帝堯“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的如意算盤徹底破滅了。
事情的真相終于慢慢地顯露出來了。帝堯如此苦心孤詣地籠絡舜,一方面是要利用舜部落的實力對付帝國的政敵,另一方面是在舜部落中間安插絕對的親信,負責監視舜部落的一舉一動—畢竟,舜部落的先祖乃是黃帝的次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顓頊做過最高國家領導人,舜部落的身體中流淌著高貴的血液。先祖的業績成為該部落內心深處最大的榮耀和失落,這榮耀和失落慢慢沉淀,慢慢發酵,從而成就了該部落的最大夢想—夢想著反攻倒算的那一天。帝堯身為政變始祖,對潛在敵人的敏感超過任何一位當權派,因此預先在舜部落中埋下了定時炸彈。只不過,帝堯低估了貌似忠厚的舜的野心和能量,他沒有想到,與之結盟的這個重瞳之人,才是他一生中最可怕的對手!
即使和舜聯姻,帝堯仍然沒有全心全意地信任舜。他對舜的“考察”暗含殺機:帝堯把除掉四兇的艱巨任務交給了舜,原指望讓他們互相殘殺,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沒想到舜非常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舜的辦法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們不是兇嗎,我就把你們流放到四千里外的邊遠地區,讓你們去抵御人面獸身、四只腳的魑魅,讓你們比一比誰厲害!帝堯又專門挑選暴風雨的天氣,派舜一個人穿越荒山野嶺和原始森林去出差,如果舜在山林中被野獸吃了最好,即使沒有被野獸吃掉,迷了路的話,也可以以耽誤公事的罪名順理成章地治舜的罪。沒想到舜毫發無傷,成功地穿越了密林。
舜利用在朝中做司徒的機會,開始結交大臣,積極培植自己的黨羽。《史記》載他“遍入百官,百官時序”—管理百官,百官的事從此有條不紊;“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在四門接待朝覲的諸侯賓客,四門處處和睦,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帝顓頊的后代有八大賢人,號稱“八愷”;帝嚳的后代也有八大賢人,號稱“八元”。帝堯主政期間,對這十六族深懷戒懼,生怕他們擁有的家族能量對自己的統治形成威脅,因此處處打壓,十六族沒有出頭之日,倍感郁悶。舜一擔任司徒之職,立刻拔擢十六族,讓“八愷”主管土地這一帝國的命脈,讓“八元”主管帝國的倫理教化。舜通過十六族,將經濟命脈和政治命脈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三年后,舜的羽翼已經豐滿。在百官的擁戴之下,89歲的帝堯不得不讓舜攝政。舜甫一攝政,立馬展開了一場殘酷的政治大清洗:將掌管土木工程的首席建筑師共工流放到北方的幽州,以改變北狄的風俗;將重臣驩兜流放到南方的崇山,以改變南蠻的風俗;將蚩尤的后裔三苗流放到西方的三危山,以改變西戎的風俗;將禹的父親鯀流放到東方的羽山,以改變東夷的風俗。然后舜制訂了嚴格的刑法,至此,帝國的領導權全部歸于舜一人之身,帝堯成了一名被架空的榮譽皇帝。
28年后,帝堯駕崩,服完三年國喪,舜登基為帝。
在這31年之間,雖然舜已經攝政,但是帝位仍然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陰影。《史記》的記載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這是一段似是而非的記載,“權授舜”是其中的要害。權者,權且,姑且。顯然,帝堯并不甘心將帝位拱手相讓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舜,即使舜羽翼豐滿,即使舜已經攝政,帝堯仍然尋找世襲的一切機會。否則很難解釋自黃帝六世而傳至帝堯,帝堯以前全是世襲,為什么單單到了帝堯卻要改變祖宗成法呢?丹朱也并沒有閑著,而是積極配合帝堯的行動,招兵買馬,籠絡人心,準備向攝政王發起最后的總攻。
服完三年國喪,舜懾于丹朱的政治合法性和一定的實力,避居于都城以南的南河。《史記》在此處的記載是:“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顯然,這是舜和丹朱斗爭的生動寫照,兩人都在爭取諸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進行最后的總決戰。
決戰的具體戰況《史記》沒有記載,但是西晉初年,一個叫不準的汲郡人盜掘戰國魏襄王墓,從而出土了竹簡小篆古書十余萬言,被稱為“汲冢古書”。其中的《竹書紀年》對堯、舜的政權交替另有說辭。《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與孔子篡改后的魯國史書《春秋》不同,《竹書紀年》詳盡地排比了上古史事。關于堯、舜之間的故事,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是一條遠古傳來的極其重要的消息。
帝堯尚未駕崩,舜就發動了血腥的軍事政變,囚禁了帝堯,又鎮壓了丹朱的勤王之師,將丹朱囚禁在都城西北15里的地方,這個地方因此被稱為“偃朱故城”,不讓這個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和帝堯相見。舜順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
這就是第一次“禪讓”的真相。韓非子在《說疑》中一語道破真相:“舜逼堯,禹逼舜。”
但是,冥冥中似有定數,舜的晚年同樣重復了帝堯的命運。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次“禪讓”—舜“禪讓”給禹。
文章摘自《趣讀史記:十大懸案揭秘》(河北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