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華字典》內頁。馬啟兵攝
核心觀點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商務印書館先后出版了多個版本的《新華字典》。在對同一個字詞的釋義上,不同版本的《新華字典》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些字詞釋義上的變化,從一個側面佐證了中國30年來取得的巨大進步。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各家媒體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這個當代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我翻了翻抽屜,找出了4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分別是1971年版、1992年版、1998年版和2008年版。
這4本字典對同一個字的釋義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過去30年以來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
1971年版的《新華字典》對“社”這個字的釋義占了半頁紙,其中有一個“社會主義”的詞條:“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這段話到了1992年版就不見了,卻增加了“社交”這個詞條:“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往來”。2008年版又增加了“社區”的詞條,指“社會上有一定區域、人群、組織形式、生活服務設施等的居住區”。
從“社”不免聯想到“資”。1971年版《新華字典》的編輯們很有才,把一個“資”字細分為“資本”和“資金”兩個詞條,前者的注釋是:“掌握在資本家手里的生產資料和用來雇傭工人的貨幣。資本家通過資本剝削工人取得剩余價值”;后者的注釋是:“社會主義國家用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物資或貨幣”。這種區分在1992年后各版《新華字典》中合二為一:“資金:國民經濟中物資的貨幣表現;經營工商業的本錢”。
一“社”一“資”的變化,訴說著中國社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