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歌隊隊員基本上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意,平時也只能憑著喜好偶爾“玩玩” (來源:河南商報)
今年,超化吹歌隊成員經歷了一場喜悲:喜的是,2月份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悲的是,原本計劃今年7月底,和少林武術一道在北京太廟演奏,向全球展示中原文化,由于經費等原因,未能成行,超化吹歌失去了一次展示其藝術魅力的機會。因為很難學,因為其“不得為婚喪嫁娶服務”的嚴格行規,年輕人覺得“學了沒用”。這個源于近4000年前商周時期的宮廷音樂、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古老藝術,后繼乏人,超化吹歌會不會成為絕唱?
起源商代,我國古代的交響樂
“吹歌是中國的一種十分古老的吹奏樂演奏形式,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笙、笛、簫、韻鼓、大鐃、碰鈴等樂器,堪稱我國古代的交響樂。大約起源于商周時期,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歷史。如今的鄭州曾是商朝的國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出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8月19日上午,原新密市文化館館長李宗寅一見記者,就如數家珍般的說起了超化吹歌。
對超化吹歌有著20多年研究的李宗寅告訴記者,從《密縣縣志》上看,超化吹歌師承唐宋時期的宮廷音樂。到了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居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前往“中國名剎十五”的超化寺燒香朝拜,就把吹歌技藝傳授給了寺院的僧人。明末又由寺院的僧人,傳到了民間。從此超化吹歌社成為民間的一種文藝社團組織,代代相傳,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每當有大型祭祀活動,必有超化吹歌。
今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省此次入選的傳統音樂類中8項名錄之一,超化吹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現狀
瀕臨失傳,古老的記譜法和樂器
超化吹歌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吹歌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
李宗寅告訴記者,吹歌的主要樂器叫“管子”,翻開《辭海》,書中對管子的解釋是:商代就有,以木制、竹制為主。而超化吹歌的管子卻以純黃銅精鑄而成。管子是如何制成的,這是個謎,工藝已經失傳,現在已不能復制,故專家稱它為“古代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
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尚春升說,超化吹歌演奏中要同時有兩支管子,一個高音,一個低音,這在全中國的吹歌中是絕無僅有的。
據超化人說,吹歌流傳下來的管子,只剩下3根,其中一根管子因為傳人不愿意拿出來,現在吹歌隊只有兩名管子手,吹高音的叫王國卿,他17歲開始學吹管子,如今已經45歲了。
“演奏有相當難度,靠氣流控制。這根管子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王國卿說,他手中的這根管子是岳父家祖傳下來的。
管子長16厘米,上粗下細,不同于中國傳統管子的上細下粗。管子正面7個孔,背面1個孔,每個孔同時能發出3個音,用力大小不同,音高也不同。粗的那端插了枚哨嘴,大約4厘米長,蘆葦做的。
吹歌隊中還有祖傳的十八苗笙。吹歌隊隊長宋俊忠就是吹笙的,他說,笙類似于春秋時期的竽,十八苗是指這種笙是由18根竹子做的,他家祖傳的紫竹做的十八苗笙有500多年的歷史,去年壞了,沒人會修,只得用現代十四孔笙來代替演奏了。
超化吹歌最“古老”之處在于其記譜方法是沿用古代的“工尺譜”,就是古音樂中的“宮商角征羽”。超化吹歌留傳下來的30多種曲牌,多采用“工尺譜”的記譜方法。這不同于西洋的五線譜,也不同于現代中國常用的簡譜,這是我國現存十分稀少的記譜方法,因此,超化吹歌又被音樂界專家稱為“古代音樂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