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四川地震災區羌族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極具史料價值的各類圖片與實物展讓觀眾領略了羌民族古老文化的雄厚底蘊。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的汶川縣、茂縣、理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羌族聚居區都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地震不僅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對災區內羌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古老文化造成巨大破壞。北京民族文化宮為保護及搶救羌族文化遺產特舉辦展覽并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共同進行搶救和保護。 中新社發 玉龍 攝
“發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不僅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家園被毀,也使很多文化遺產遭到重創,特別是獨具特色和魅力的羌族文化遺產正面臨毀滅性劫難。”日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代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呼吁社會各界緊急開展地毯式調查,搶救羌族文化遺產。
羌族人口現有30.61萬人,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本次“5·12”特大地震重災區茂縣、汶川、理縣和北川羌族自治縣。
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汶川縣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蘿卜寨100%的房屋被破壞;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數被毀,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也在地震中遇難。所幸的是,最具羌族特色的建筑——碉樓和羌寨,如理縣的桃坪羌寨,只有3座著名的古碉樓出現裂縫,樓尖部分垮塌。“桃坪羌寨古碉樓有1000多年歷史,這次大地震后建筑群仍然完好。”羌族文化研究專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李紹明說。
李紹明建議,對羌族物質文化遺產如歷史文物、古跡等,遵循“整舊如舊”的原則加以恢復和保護,同時要加強防震技術。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也指出,碉樓建筑的工藝技術很神奇,要深入進行調研,把這一技術傳承下來。
羌族文化的核心——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更讓專家學者感到萬分焦急。
北川文體局原副局長羅勝利談起大震后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幾次哽咽。他說,由于羌族沒有文字,羌族語言、文化均靠年長者口授身傳來傳承,地震導致大量通曉羌族文化和熟知羌族技藝的傳人遇難,這很可能就意味著很多重要的文化因此后繼無人,羌族文化面臨滅絕威脅。
“如果羌族的文化沒有了,這個民族也就消失了。”馮驥才說,包括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藝、羌族汶川刺繡在內的很多項目,都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對羌族文化進行系統整理,羌族文化就受到了摧毀性打擊。這個打擊不僅是對羌族文化,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打擊,是對民族生命的打擊。”
馮驥才說,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大部分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大部分又不在城市里。雖然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損毀可以進行修復,甚至可以重建,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傳承人沒有了,民族文化的根脈就斷絕了,就永遠沒有辦法銜接上。
中國文聯研究員、國家非物質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錫誠建議,中國民協應盡快組建一個包括四川民間文化學者在內的,由中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和在校研究生等組成的調查采集小分隊,前往遭到大地震破壞的羌族居住地區進行非物質遺產的搶救性采錄和收集。收集采錄的范圍除了訪問、記錄、錄音、錄像等手段以外,還應該保護民眾生活中常用的民俗文物、民俗實物,像經書、唱本等。這些東西不及時收集采錄,將會在今后大規模重建中繼續消失,造成歷史的遺憾。
羅勝利希望重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現在我們對羌族文化很重視,2005年國務院批準北川成立民族自治縣以后,縣里在財力很緊張的情況下建立了羌族民俗博物館,共登記羌族民族實物500多件,現在還沒有來得及展覽地震就發生了,征集的實物已經埋入了廢墟,包括羌民的勞動工具、生活用品、挑花刺繡等。現在北川農村受損的房屋很多,應該馬上組織人員在交通恢復以后進行征集。盡快在災民修建新房之前,把值得保存的東西征集起來,保存在羌族博物館。”
據了解,一支由歷史學家、羌族文化研究專家、古建筑專家、民俗專家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組建的調研隊已成立,近日將趕赴災區實地調研,記錄、整理羌族文化遺產,全力尋找通曉羌族文化的傳承人。(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