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保泥板本月底完成
吳建成說,36根底托梁穿引完畢后,就留下了35條寬窄不一、最寬不超過15厘米的縫隙。要再穿35塊保泥板就是為了擋住這些縫隙,不讓沉箱里面的泥水流出來,使沉箱在起浮后,仍然能夠像當初在海中一樣保持被泥沙覆蓋住,并且不改變其中的水環境,“風浪條件適合的話,穿保泥板的工作大概進行到本月底就能差不多完成。”但穿完保泥板并不能馬上起吊。
此時,還有一項工作量較大的工序是對沉箱的底托梁以下部分進行切割,而切割要等到正式吊裝前才能進行。在切割以后,沉箱底托梁以下的部分就將永遠留在“南海I號”沉沒的位置。
他介紹說,另外一項場外工程,是水晶宮南大門外的海上碼頭。
華天龍下月15日到場
根據有關方面的預計,在天氣適宜的情況下,“南海I號”或將在12月中下旬出水,“但這需要一周左右比較好的天氣,最好是6級以下的風浪。”
吳建成說,華天龍預計在12月15日左右進入打撈現場。而華天龍的進場標志著““南海I號”即將吊起,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造價昂貴的華天龍每天運轉需耗費40萬元,因此它進場后肯定要很快進行起吊,否則打撈成本又將增加,而有打撈局內部人士稱目前打撈“南海I號”花費的成本已經達到了7100萬元。
據了解,在起吊裝載“南海I號”的沉箱時,半潛駁的甲板將沉到水面以下約15米的深度,隨后華天龍將沉箱吊起。但沉箱不會離開水面,華天龍將吊著沉箱平移到半潛駁上。
記者了解到,從沉箱起浮放到半潛駁上,再由半潛駁托回二三十海里外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所花的時間也許只要一天。而需要好的天氣,是為了沉箱在半潛駁上能放得安穩,不受震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