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邯鄲縣準備對近年來陸續發現的“古石龍”進行開發性保護,擬投資4000余萬元建設龍文化景區。自1988年河北邯鄲縣三陵鄉姜窯村村民發現第一條石龍以來,姜窯村已陸續開掘出一大九小共十條石龍,其中最長的一條經勘測長度竟達369米。
-燒磚工人上山取土時偶然發現了巨型石龍
河北省邯鄲縣姜窯村西有一塊崗坡地名叫臥龍崗。上世紀80年代,姜窯村磚廠的工人在挖土十幾米深后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大石頭。當地村民發現,這些大石頭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有分節,如果站在稍遠處看全景,這些石頭就像臥在地上的龐然大物。于是村民把這一情況報告給了當地文物部門。
河北省地質勘探大隊工程師游傳澤接到消息后在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他發現,這里挖出的石頭看起來就像是從山崖里探出來的部分龍身,一節一節的像是巨型脊椎骨,邊上的石頭還有一個很像鷹爪,于是他推測這些石頭應該是一條巨型古石龍,并將這一情況寫成《勘探報告》,遞交到了當時的邯鄲縣文教局文保所。
文保所得到勘探大隊的這份報告后馬上開始安排人員對現場進行清理。在接下來的挖掘過程中,工人又相繼在這條龍的旁邊發現了另外四條石龍。然而因為無人能說出古龍來歷,文保所一時想不出更好的處理辦法,就決定先維持這五條龍的原樣,等待更好的時機再進行研究。
直到2002年8月,邯鄲縣文化旅游局根據縣委縣政府指示,開始投入古石龍的正式規劃開發及保護性修復工作。隨后,臥龍崗發現的龍由最初的一條增加到了總共十條。據古石龍景區王巖嶺科長介紹,由于這些石龍均遭到一定破壞,挖掘時龍頭都殘缺不全。如今所看到的龍頭都是幾年前修復起來的。
如今,這些龍依次排開,中間為大龍,左五右四,布成了有規則的“十龍陣形”。大龍與旁邊小龍的間距大約在2.5至3米之間,小龍與小龍之間間距比較小,多數幾乎都是并排挨著的。為首的那條龍,龍頭部分算上復原后的龍角高度為6米,寬4.3米,龍爪長3.4米,寬1.5米,龍身高約2.5米,寬約4.6米,目前清理出來的龍身有30多米長。據勘測表明,這條龍從頭到尾總共有369米長。兩旁的其余九條龍據勘探,也都有兩三百米長,只是身形要瘦小些。
王巖嶺還告訴記者,專門用來保護古石龍的龍文化保護館于今年夏天剛剛建成,該館長50米,寬40米,高8米,依臥龍崗而建,剛好可以把發掘出來的這十條古石龍保護起來。
-規則的排列、精致的造型被疑為趙王陵的“鎮陵之物”
王巖嶺告訴記者,從古石龍陸續被挖掘出來至今,已有多位專家前去研究論證。考察過古石龍的專家都認為,這里的古石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體形最大、年齡最古、石質最為奇特、神秘感最強的石制龍體。
河北省地質勘探大隊游傳澤工程師認為古石龍是人為制造的。他分析,從龍體的正截面看,結構復雜銜接機關巧妙,龍骨每節都有溝、槽,每節龍骨厚、長、寬大體上一致,尤其是龍節之間,似有黏結材料。此外,龍體邊還有龍翼,在龍身下還有一個完整的底盤,其橫斷面厚50厘米,寬75厘米,看起來就像是龍腹。而旁邊九條小龍與大龍都朝東北方向,這樣形象的造型及規則的排列,只有人為制造才可能出現。
其次,出土古石龍的山坡古時候就叫臥龍坡。而且周邊還有許多以龍命名的建筑。此外,當地民間自古都流傳著許多關于龍的故事。古石龍都朝向東北方向,而在古石龍東北方向1.5公里遠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趙王陵遺址。趙王陵是我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帝王陵寢,石龍極可能為趙王陵的“鎮陵之物”。
-也有人認為,石龍身體為料礓石遇水而天然形成的
“邯鄲古石龍的成因,我一直認為是天然形成的。”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國內著名龍文化研究學者王大有教授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王大有介紹,2002年6月29日,他前往邯鄲考察石龍。當時,姜窯村的石龍數量為5條,均只有龍身,有些還只是露出部分背部。經測量,當中一條龍身挖出了17.5米長,共12節,平均每節約長1.45米。龍身中空,曾有隧道流水。龍身外部呈土黃色,內壁部分顏色為灰黑色。看起來就像是一條巨型的“脊椎骨髓”。龍身底下還有一個“托盤”,看起來就像是龍腹,但未看到“龍頭”。他告訴記者,他到當地考察后,發現這里原來是古海的淺海部分,他推測石龍應該就是古海退去后自然形成的。
王大有回憶,當時石龍很大部分還藏在山坡里。他發現,臥龍崗地表有一層層砂成巖,有海岸階地的那種波痕。路邊又有裸露的海蝕巖,石上還有水流沖刷的溝痕與風洞。此外,在山崗上及姜窯村村口,又發現許多的海蠣子巖石以及還沒有完全變成化石的海龜蛋。
王大有由此判斷,姜窯村一帶古時候曾是大海海邊,山崗的位置就是海岸階地,而石龍就位于古海淺海的位置。他認為,古石龍實際為料礓石所化,是古河道沙在自然脫水、固化、收縮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狀,可算是一種砂成巖結體。而對于龍頭一事,王大有表示,自己當年并沒有親眼看到,龍頭系人為制造。
-石龍是古河道沙被鈣質膠結形成的?
河北省地理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慶辰教授最終為記者揭開了謎底。
李慶辰告訴記者:“我對現場進行了仔細察看,我認為這些石龍是天然的,是古河道沙被鈣質膠結形成的。形成時間為晚更新世時期,也就是距今1萬至12萬年之間。”李慶辰表示,他今年8月份去現場勘察時并沒有發現任何海相的動物、植物、礦物。另外,從地質學上可知,從第四紀,即248萬年以來,邯鄲附近并沒有關于海相方面的記錄。而石龍形成時間僅10萬年左右,所以不可能是海底沙沉積而成的。
至于臥龍崗上發現的波痕地形,李慶辰表示,它既可能出現在海邊,也可能出現在湖邊、河邊,甚至是沙漠里。只要當地有流體比如風或水,分散性顆粒比如沙子,就有可能出現這種階地地形。
李慶辰教授告訴記者,8月22日他來到古石龍處,通過他對周邊環境及同位土層的對比觀察發現,石龍形成的那段時期,當地處于比較干燥的環境。而古河道沙在自然界中會逐漸脫水、固化、收縮。由于古河道沙體中間都是沙子,而兩邊還摻有一些泥土,而泥土的收縮率要高于沙子的收縮率,所以,在收縮過程中,逐漸變成中間隆起,而兩邊變凹的圓柱狀骨頭形狀。石龍體上的沙體顆粒均勻,所以當它們固化收縮而斷裂時,受力均勻,石龍的骨節就會呈等距離斷開。
至于龍爪子之類的旁物,李慶辰解釋,這些其實是古河道原本的小汊支,里面也留有沙子,沙子同古道河沙一起變化,就形成了類似龍爪的外形。另外,之所以會出現十條石龍,是因為河道總是在不斷改道,平行移動,河流移走后剩下的河道堆滿沙子,于是便最終形成了數條相對平行的古石龍。
至于龍頭部分,李慶辰認為,這些龍頭都是后來人為制作的。但是,同時他也表示并不贊同這種做法,“古河道沙成形并不少見,但是像這樣均勻斷裂成如同巨型脊柱形狀卻極為罕見。如果能原樣保留,供大家欣賞,其價值意義遠比如今安上人造龍頭要高。”李慶辰言語之中流露出了惋惜之情。(姚世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