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美籍華人導演李安執導的電影《色·戒》獲得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這部電影改編自20世紀中國著名作家張愛玲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幾位愛國青年學生刺殺汪偽政權漢奸的故事。外界普遍認為,張愛玲筆下的這個故事并非完全虛構,而是取材于1939年前后的一個真實事件———南京國民政府女特工鄭蘋如刺殺汪偽政權大漢奸丁默村。
隨著電影《色·戒》引發的對當年舊事的熱議,目前仍在世的鄭蘋如的妹妹鄭靜芝(又名鄭天如),在美國洛杉磯召開記者會,向媒體講述鄭蘋如為抗戰事業獻出年輕生命的歷史真相,希望以此澄清傳聞,告慰親人在天之靈。
1.上海灘的中日混血美女鄭蘋如祖籍浙江蘭溪,出生于1918年。她的父親鄭鉞,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曾追隨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在日本期間,鄭鉞與同情中國革命的日本女子木村花子相戀,兩人結婚后一同回到中國。鄭鉞曾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還擔任過國民政府的檢察官,與國民黨特工機構“中統”駐上海負責人陳寶驊關系密切。
鄭鉞夫婦先后育有兩子三女,鄭蘋如是他們的第二個女兒,天生麗質,聰明過人,跟母親學了一口流利的日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鄭鉞一家以木村花子的日本人身份作為掩護,在上海參加地下抗日活動。在家庭和時局的影響下,鄭蘋如憎恨日本帝國主義,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海淪陷后,她憑借卓越的日語能力,以及父親與“中統”的關系,成了“中統”上海區的情報人員。
那一年,鄭蘋如只有19歲,但已經出落得風姿綽約,是上海灘有名的美女。中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畫報———《良友》曾以她的照片作為封面,只是由于其身份特殊,沒有披露她的全名。封面上的鄭蘋如正如著名作家鄭振鐸所描寫的那樣:“身材適中,面型豐滿,穿著華貴而不刺眼,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個有教養的純情女孩。”
依照“中統”的指令,鄭蘋如頻繁出現于上海的十里洋場,周旋于日寇的高級官佐之間。她與時任日本首相近衛派到上海的代表早水親重攀上了關系,繼而結識了近衛首相的兒子近衛文隆,以及日本華中派遣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人。近衛文隆見到鄭蘋如后,一下子墜入情網,鄭蘋如隨即產生了對他實施綁架,迫使近衛首相停戰的想法。雖然愛國精神和勇氣可嘉,但初入情報圈的鄭蘋如尚顯幼稚,“中統”領導層自然沒有采納她的建議。
2.“抗日除奸,非做不可”
1938年冬,國民黨“軍統”高官丁默村從昆明逃至上海日占區,在大漢奸李士群的撮合下投敵叛國。他在當時上海的極司菲爾路76號組建了汪偽政權特務機構總部,自任主任,與國民黨的“軍統”和“中統”展開了較量。由于出身“軍統”,丁默村對國民黨特工機構的活動規律一清二楚,經常在“特工戰”中給對方重大打擊,大批非國民黨抗日人士也遭到血腥鎮壓,國人稱之為“丁屠夫”。于是,流亡重慶的國民黨當局下令,不惜一切代價,除掉丁默村。
丁默村本人嗜色如命。“中統”駐上海負責人陳寶驊針對他的這一特點,決定選派一名年輕漂亮且善于交際的女特工前去施展“美人計”,誘殺丁默村。鄭蘋如在上海明光中學讀書時,丁默村曾任該校校長,兩人算是有師生之誼。因此,她成了當時“中統”上海區內最合適的人選。鄭鉞也鼓勵女兒:“抗日除奸,對國家民族有利,對四萬萬同胞有利,非做不可。”
丁默村對鄭蘋如十分寵愛。鄭蘋如裝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時恃寵撒嬌,與丁默村的關系若即若離,逗得汪偽政權的這個特務頭子神魂顛倒。眼看時機成熟,“中統”上海區開始實施暗殺行動:他們計劃趁丁默村送鄭蘋如回家之際,在鄭家門口將其擊斃。在實施行動的那一天,埋伏在鄭家周圍的“中統”特工看到丁默村乘一輛黑色轎車送鄭蘋如回家。但不知是警惕性高還是確實有事在身,丁默村意外地拒絕了鄭蘋如“上樓小坐”的邀請,說了句“有急事”后便匆匆乘車離去。
3.“美人計”功敗垂成
1939年12月21日,丁默村去一個朋友處赴宴,打電話邀鄭蘋如一同前往。鄭蘋如立即告知“中統”上海區,并擬定了中途截殺丁默村的計劃。
那天,鄭蘋如特意打扮得花枝招展,艷麗迷人,令丁默村樂不可支。傍晚時分,兩人同車返回。行至位于靜安寺路的一家皮貨店時,鄭蘋如突然提出要買一件皮大衣,拉著丁默村進店幫她挑選。在皮貨店內,丁默村發現,櫥窗外有數名形跡可疑的人向這邊張望。這個經驗豐富而又狡猾的老牌特務立即意識到了危險。他從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鈔票,向柜臺上一放,對鄭蘋如說“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便迅速沖出店門,向自己的車奔去。在店外埋伏的“中統”特工對這個意外情況猝不及防,等他們反應過來拔槍射擊時,丁默村的車已經開動。子彈打在車身上,丁默村毫發未損。
僥幸逃脫暗殺之后,丁默村認定鄭蘋如是“中統”特工,但不“忍心”對這個美人下手,希望借此機會將她徹底“收為己有”。因此,他不僅假意接受鄭蘋如對此事的辯白,還應她的要求派人給她送錢。鄭蘋如以為丁默村已經完全被自己迷惑了,便于3天后主動前往“76號”,試圖繼續與丁默村交往。她隨身攜帶著一支“勃朗寧”袖珍手槍,計劃伺機擊斃丁默村。
此時,丁默村已與投靠日偽時的“介紹人”李士群鬧翻,兩人之間的關系勢若水火。李士群早已知曉“中統”暗殺丁默村的計劃,鄭蘋如一踏進“76號”,就被李士群手下的特務逮捕。
在接受審問時,鄭蘋如承認皮貨店門口的暗殺行動與自己有關,但原因是“丁默村與我相好后,又別有所戀,我實不甘心,就用錢請人來打他”。她將一樁政治暗殺說成了男女之間的爭風吃醋,并始終不承認自己是“重慶的人”。
汪偽政權的首腦對重慶當局不擇手段暗殺己方大員非常恐懼、惱恨,一致主張非殺鄭蘋如不可。1940年2月,鄭蘋如被李士群下令槍殺,年僅23歲。
4.“干凈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此后,有人在報紙的副刊上這樣介紹鄭蘋如的生平:
生于一九一八年,中日混血。為上海名媛,當年上海第一大畫報“良友畫報”曾將其作為封面女郎。上海淪陷后,秘密加入中統,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混跡于日偽人員當中,獲取情報。后參與暗殺日偽特務頭子丁默村,而暴露身份,被捕,一口咬定為情所困,雇兇殺人,成為當年上海灘重大花邊新聞之一。一九四○年二月,被秘密處決于滬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連中三槍,時年二十三歲。臨刑前神色從容,遺言見過兩個版本,一為對劊子手說:干凈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另外為:這樣好的天氣,這樣好的地方!白日青天,紅顏薄命,竟這樣的撒手西歸!我請求你,不要毀壞了我自己一向所十分珍惜的容顏。但個人認為第一種說法為真,死則死爾,何需顧影自憐,巾幗英雄,當名垂青史!
據說,鄭蘋如被捕后,其父鄭鉞因不愿出任偽職以保釋女兒,此后一病不起,于1941年初抱恨而終。鄭蘋如的哥哥鄭海澄在1944年的一次對日空戰中犧牲。她的母親、一直支持中國人民抗日的木村花子,于1966年以80歲高齡病逝于臺灣。在鄭蘋如事件后,丁默村被排擠出汪偽特工總部;抗戰勝利后,他被南京國民政府逮捕,于1947年2月被槍決。
5.鄭蘋如放走丁默村?
鄭蘋如刺殺丁默村時,剛剛開始寫作生涯的張愛玲正在香港上大學。她是從后來上海各種報刊的渲染中獲悉此事的。在與時任汪偽政權宣傳部次長胡蘭成相戀時,她又從胡處獲得了更多有關此事的內情。1950年,張愛玲創作了小說《色·戒》,經過近30年的修改,于1978年將其與另外兩個小故事《相見歡》和《浮花浪蕊》結集成《惘然記》出版。世人普遍認為,小說《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原型人物就是鄭蘋如,而漢奸易先生則是丁默村。
鄭蘋如被殺后,有一種說法流傳出來———她對丁默村動了真情,曾在皮貨店中暗示丁默村有危險,使他逃脫。這種說法,被張愛玲在《色·戒》中加以強化———“他的側影迎著臺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就是因為“這個人是真愛我的”,王佳芝放跑了漢奸易先生,兩年的精心設局歸于失敗,她自己也上了斷頭臺。
但是,有很多人認為,張愛玲在《色·戒》中對王佳芝與易先生之間情感的描寫,更像其本人與胡蘭成感情糾葛的寫照。
隨著電影《色·戒》引發的對當年舊事的熱議,目前仍在世的鄭蘋如的妹妹鄭靜芝(又名鄭天如)在美國洛杉磯召開記者會,向媒體講述鄭蘋如為抗戰事業獻出年輕生命的歷史真相,希望以此澄清傳聞,告慰親人在天之靈。鄭靜芝說,許多媒體在有關影片《色·戒》的報道中,把鄭蘋如描寫成像電影中一樣以色相誘人的交際花,這使她內心深感不安。她表示,文藝作品為了達到娛樂大眾的目的,可以有許多想象空間,但希望觀眾在看過電影后,切勿把影片中沉迷情欲無法自拔的女主角與歷史上大義赴死的抗日烈士鄭蘋如畫上等號。
(《青年參考》陶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