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成立,來自清華、北大等各個方面的100名左右的專家成為委員會委員,大會形成了北京宣言,希望能夠促成圓明園文物的有序回歸。專家在會上批評了圓明園的修復工作,并指出圓明園應當成立并培養自己的專業維修隊伍。
昨日,“紀念圓明園建園3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河北省古建所原所長孟繁興表示,目前北京的古建修復中,存在著種種問題。首先是材料問題,如在修復彩繪的過程中,必須的材料是血料和桐油,而目前,這兩類材料的質量根本不行。同時,一些工程經過層層轉包,最終負責施工的往往是農民工,他們修建一般的工程沒有問題,但修復古建則可能帶來很多問題。
就圓明園而言,如果嚴格按照2000年通過的《圓明園遺址保護規劃》,則有10%的古建需要維修;加上園內現在破敗的地方比較多,因此將來的修復任務將比較大。為此,圓明園應當建立一支專業的、相對穩定的維修隊伍,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修復工程質量,同時還能實現一些工藝的有序傳承。
圓明園管理處對此未予正面回應。
相關新聞
在昨日閉幕的“紀念圓明園建園3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室原主任常潤華提出,流散到圓明園外的一些石質文物,應當盡可能回歸圓明園。
常潤華在報告中提出,圓明園散落在外的石質文物很多,包括流散到北京中山公園的清蓮朵和藍亭八柱石、露水神臺犀牛座、青云片石;國家圖書館文津街分館文源閣碑;北京大學的梅石碑;達園;頤和園;國家博物館以及西交民巷87號院。五塔寺石刻博物館也保存有一雕有精美紋飾的漢白玉柱石和柱頭。
他表示,這些石質文物中,有的由于常年露天陳放,多年的風雨侵蝕和管理不善,毀壞比較嚴重。圓明園管理處應當組成專門小組,盡快整理、搜集散落到圓明園外的各處石雕和碑刻,對園外的一些重要遺物,應盡可能回歸圓明園,不能回來的,也應作一說明,說明該文物是圓明園的,并保護好,避免再受破壞。(蔣彥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