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中國家集團攜手維權
近年來,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大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能源消耗大幅上升,成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顯著的國家。盡管中、印制定了各自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的自主減排行動,積極開展國際氣候合作。但是,為了實現各自經濟增長、削減貧困等目標,其排放量難以在短期內得到遏制。在未來應對國際氣候變化機制中,發展中國家如何分擔減排責任將成為哥本哈根會議上的焦點議題。自巴厘島會議之后,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此問題上的立場有所趨同,通過為技術和資金援助發展中國家減排附加條件等各種手段施壓,明確要求中、印等發展中大國承擔具有約束力的量化減排指標。盡管發展中國家集團內部也存在分歧,但是面臨共同的壓力,發展中國家集團在會前迅速協調原則立場,達成統一戰線,延續此前談判中所采取的“77國集團加中國”模式與發達國家集團展開博弈。其基本態度是,堅持談判在聯合國框架下進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基本原則不能放棄或部分放棄。中國、印度等公布了各自的自愿性減排目標,展示出承擔相應國際責任的意愿和信心。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四國已經對東道國丹麥提出的試探性減排草案表示反對并提交出一份聯合方案。
四前景
溫室氣體減排與各國的能源結構、使用方式、效率及安全等密切相關,牽涉國民經濟命脈。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必然導致國內、國際利益的重新調整與分配,重塑國際關系。國內和國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發揮作用的,兩個層次相互影響,相互交織,各談判主體的氣候政策走向和立場取決于二者互動的結果。
哥本哈根會議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確定未來一個時期國際社會共同遵循的減排目標;區分發達國家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集團之間的責任以實現該目標。然而,由于目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與十年前迥異,在此過程中,“京都原則”能否得到各主要談判主體的尊重成為問題的關鍵。同時,國際社會迫切需要適應當前實際,包含建設性原則的開放式談判框架作為討論的基礎,以此打破談判的僵局。在短期內,順利克服種種障礙,就分歧甚巨的中期目標等實質性問題達成一致殊為不易。
但是,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盡力減少和消除其所造成的經濟、社會方面的負面影響關系到世界人民的福祉,各國政府應同心協力,加強合作,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這一點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盡管各談判主體之間尚存在種種分歧,但是錯失哥本哈根會議契機,談判以破裂收場并非為各方所樂見。因此,經過近兩周的討價還價,或會達成一個框架性的國際協定。該協定為推動各國繼續談判,加強合作的基本框架,就減排目標、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等核心問題作出原則性規定。以此為基礎,國際社會展開后續談判,落實具體的合作方式等。(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動態信息和突發事件研究部副主任王瑞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