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屆時,192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匯聚于此。國際社會是否能夠順利達成《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性協定,以繼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進程舉世矚目。
隨著會期臨近,各主要談判主體的行動緊鑼密鼓,其基本立場、要求和政策等進一步明晰。據此,可以對哥本哈根會議的前景作一初步分析。
一美國方案基礎脆弱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溫室氣體排放量已占世界排放總量的約1/4,而且將繼續增長。其態度與作為對國際氣候合作機制的影響舉足輕重。奧巴馬政府將此次會議視為恢復國際氣候談判主導地位的良機。
2001年,布什政府拒絕《京都議定書》。然而,美國不僅沒有放棄,反而在完成了相關政策準備之后,加強了對于全球氣候談判進程主導權的爭奪。從2007年-2008年,布什政府連續三次主持召開美、英、法、中、印等參加的“主要經濟體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會議”。雖然無法取得實際成果,但是干擾并進而在聯合國氣候談判框架之外另起爐灶的意圖明確。
奧巴馬政府上任以來更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能夠提出明確的方案,恢復美國在國際氣候談判領域的領導作用。在國內,奧巴馬將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新能源納入經濟刺激計劃,以之作為克服金融危機,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戰略舉措;努力推動國會完成聯邦氣候立法,并取得初步成果。6月,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氣候安全法案》。在國際上,美國與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通過首腦外交等多種渠道進行密切接觸,期望在清潔能源、環境保護等方面搭建起雙邊合作框架。
11月24日,美國政府多年來首次宣布了明確的量化減排目標,承諾原意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17%。盡管這是美國國內正在辯論的所有減排方案中所提出的最低目標,但也是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夕美國所能夠示之以人的唯一成果。該目標的實際減排效果及其示范意義遭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而且,美國國會未能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之前完成聯邦氣候立法,說明美國國內各利益集團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期望尚未形成統一國內氣候政策的美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兼顧各方利益的全面方案并不現實,其談判力和說服力也勢必受到牽制。由于缺乏國會背書,其在會議上所作出的任何承諾也都有可能如當年前副總統戈爾簽下的《京都議定書》那樣遭到國會等勢力阻擊而成為一紙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