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商有著悠久的歷史,蘇商傳承著永遠奮發的精神。蘇商作為一個企業家群體,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中,奮力開拓,大膽創新,務實苦干,創造了驕人業績,贏得了世人的尊敬。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態勢,蘇商需要不斷發展,蘇商需要不斷提升,主動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保持持久發展的動力和競爭力,實現新的跨越。
一、蘇商發展新進展
自2004年8月首屆蘇商高層論壇活動開展以來,蘇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江蘇廣大企業家為豐富“蘇商”內涵作出了積極貢獻,蘇商形象得到了全面提升,蘇商品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顯。
(一)蘇商實力日益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與浙商、粵商相比,蘇商發展起步晚但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蘇南、蘇中地區。目前,江蘇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民營企業家群體,這部分企業家正是蘇商的主體。截止2005年6月底,全省私營個體企業累計達到214.8萬戶,總量繼續居全國第一,注冊資本6817.9億元,比2004年底增長17.2%。
江蘇大企業不斷提高效益和素質,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一大批新興企業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好,技術含量高。流通企業如蘇寧、蘇果等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影響遍及全國。沙鋼集團、常州黑牡丹集團等在同行中的影響和實力都有了長足發展。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上半年全省私營個體經濟投資1125.51億元,增長77%,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30.2%。私營工業實現增加值913.3億元,增長27.2%,增幅在各類工業企業中最高, 并呈現加快態勢。民營企業出口47.13億美元,增長82.3%,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6%。民營企業境外投資數目、投資額分別占全省境外投資的70%左右和80%左右。私營個體經濟上交稅金同比增長33.6%,高于全省稅收增幅6.2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的較快發展,反映了蘇商整體實力的提升,本土經濟發展取得了實效,標志著江蘇經濟發展新的動力源正在逐步發展壯大。調查顯示,75.1% 的蘇商都呈盈利狀態,虧損企業僅占樣本的10.1%,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蘇商整體的敏銳眼光和對企業卓有成效的管理。
(二)蘇商形象全面提升。
蘇商作為一個企業家群體,經過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沉淀和洗禮,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競相發展的實踐和市場競爭的磨煉,崇尚實業、誠信經營、精細沉穩、報答社會成為其鮮明特征,展現出積極良好的形象,成為世界各國投資者樂于合作的對象。 蘇商深受人文風尚的影響,注重教育,提升修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蘇商在眾多商派中最具特色的標識之一。蘇商的年齡分布比較平均,各個年齡段所占比例大致相等,表明蘇商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良好的梯隊,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調查表明,45.54%的蘇商均認可“文化層次高”是江蘇企業家最突出的優點之一,數據顯示約50%的蘇商具有大學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而中專、高中以下學歷者總計僅有14.0%,這既是對自古以來蘇商濃厚的文化教育背景的傳承,也為新時期蘇商邁向更高層次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蘇商發展不斷創新。
創新是蘇商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從思維的創新到制度的創新,從技術的創新到組織的創新,從產品的創新到管理的創新,從經營模式的創新到資本運作創新等等,蘇商把創新落實到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蘇商發揚“創業、創新、創優”的新江蘇精神,以創新求發展,以創新求競合,以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涌現出一大批創新的典型企業。江蘇遠東集團、江蘇雨潤集團、南京一德實業、江蘇紅豆實業、江蘇月星家具集團、江陰利安達六家企業組成投資聯盟,建立了董事長定期交流制度。家居大鱷百安居和五星電器握手合作,聯手推出“集成家裝”新概念,欲將國際上流行的“一站式消費”的全新裝璜概念深入南京的千家萬戶。紅豆集團中高級管理人員競爭上崗,建偉幕墻、聯通實業、海達集團3家企業在新加坡上市,雙良集團圍繞中央空調自主研發,獲得95項專利,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系列創新活動,使蘇商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當然,蘇商自身還存在一些弱點和不足,團結協作不夠,資本集聚不快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蘇商的發展步伐。現在“蘇商”已經是一個響亮的品牌,對世界而言,它的品牌形象是一個強勢群體,是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更是優秀的合作伙伴。
二、蘇商國際化新路徑
發展,是蘇商永恒的主題。邁上新的平臺,在更高層次獲得更快發展,是蘇商應對激烈競爭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選擇。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迅速推進,跨國公司的觸角已滲入世界經濟的各個領域,加劇了企業間的競爭。蘇商要在新經濟浪潮中搶占先機,必須奮發圖強,順勢而為, 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主動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在更寬、更廣、更高的平臺上參與競爭合作。
江蘇的國際化是走在全國前列的,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二位,利用外資居全國第一位,因此江蘇的國際化已經具備很好的基礎。但進出口和利用外資僅僅是國際化的起點,這兩個方面的優勢說明江蘇國際化擁有好的基礎。而真正的國際化就是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要融入整個國際經濟體系,這才是國際化的真正內涵。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后,江蘇的企業一定要以全球化的眼光、國際化的視野來組織企業的發展,提高經營層次,真正打造全球的品牌。根據國際經驗,蘇商國際化的進程,要突出從產品市場、資源配置、資本利用、科技創新、人才開發五個方面選擇好發展的路徑。
(一)產品市場國際化。
進出口商品是最直接的國際化,為此, 必須加快進出口結構的調整,提升產品市場國際化水平。江蘇經濟外向型程度較高, 2004年全省進出口總額1708.6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91.1%,其中出口依存度為46.7%,進口依存度為44.4%。2005年上半年全省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穩居全國第二位,進出口增幅均列沿海省市的第一名。但是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進出口數量大并不意味著國際化程度高、國際競爭能力強,江蘇對外貿易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在出口方面,我省企業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口產品的結構水平偏低,工業制成品出口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近年來比重上升較快的機電產品也大多數屬于技術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業制成品,產品附加值低,核心競爭力不強,貼牌生產所占比重大,貿易利潤少。二是企業研發和營銷能力比較弱,往往掌握不了產品的核心技術,貨物貿易發展比較快,但服務貿易發展卻比較慢。就其深層次分析,主要原因是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和銷售網絡,所以出口商品受到了很多的制約,特別是最近國際上的貿易摩擦使我們切實感受到嚴峻的挑戰。進口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在貿易順差過大,進口總量偏小;就進口商品結構而言,初級產品進口增長加快,高科技生產設備進口比重不高,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發展對原材料、中間產品的需要,卻進一步固化了制成品低檔次的生產結構。
為此,蘇商要提升產品市場國際化水平:(1)加快打造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這一方面江蘇有的企業做得很好,比如鎮江的江奎公司,其DVD產品在美國市場占了較大的份額,同時還打入了歐洲市場,取得了比較大的份額,它的成功經驗主要就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蘇商必須牢牢把握住這兩個關鍵,開拓創新,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2)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加大產品研發力度,集中力量對影響企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進行攻關,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有針對性地細分消費群體,形成富有特色、差別化的產品結構。進一步提高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加快改變“賣苦力”、“賣資源”的被動局面。(3)加快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知識產權。圍繞產業結構升級,把引進先進技術裝備作為重點,對原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提升我省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增強競爭能力,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集約化水平。(4)實行市場多元化戰略,擴大對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轉化發達國家對我出口產品進行限制的出口壓力,保持自身產業的延續發展;建立國際化的營銷網絡,規避貿易壁壘,降低貿易成本,增強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5)把后WTO時代壓力作為提升競爭力的動力。WTO把省內、國內、國際的市場融為一體,江蘇企業直接與國際跨國公司同場競技,競爭壓力很大。我們現在和跨國公司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要辨證地認識壓力和挑戰,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贏得發展機遇的過程,要堅定信心,勇于競爭,善于競爭,在競爭中發展壯大自己。
(二)資源配置國際化。
中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期,據預測, 這種高速發展的勢頭還將保持十多年。經濟發展造成了資源消耗的急劇攀升,2003年中國石油、鋼鐵、煤炭和水泥的消費分別占全球消費的7%、25%、30%和50%。 而我國人均資源保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礦產、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量分別為世界平均值的約1/2、1/10、1/20和3/5,自有資源難以承載經濟發展的需要。江蘇是經濟大省、資源小省,煤炭儲量、石油儲量和鐵礦石儲量分別僅占全國的0.77%、0.95%和1.66%,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80%的一次性能源要從省外輸入;而且能源消耗總量逐年遞增, 2003年能耗總量達到1.1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5.1%,超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1.6個百分點。目前我們的資源配置范圍主要局限于國內,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不斷凸顯。從長遠來看,僅靠國內資源供給將嚴重制約發展空間,必須加快推進資源國際化,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滿足發展的需要。
全球化和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企業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蘇商要運用這兩種利器,破解資源緊張的難題。 (1)擴大資源的配置半徑。最近國家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候,有一個大體的設想,即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源主要從國際上獲得,中部和西部資源主要靠自己開發。江蘇企業應順應這一整體要求,重新分割企業的價值鏈,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優資源,力求每個環節都實現成本最低、效率最優。 我省的沙鋼今年產量將突破1000萬噸,列寶鋼、鞍鋼、武鋼之后,已成為我國第四大鋼廠。沙鋼從2003年起就開始考察國際礦山公司,并與武鋼、馬鋼、唐鋼等三大鋼廠一起,與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投資合營礦山,每年獲得250萬噸的鐵礦石資源。除此之外,沙鋼同時還與澳大利亞哈默斯利、巴西CVRD等礦山公司建立了供需合作關系,每年提供沙鋼礦石資源500萬噸以上,保證了資源的穩定供應。 今年,國外對我國鋼鐵企業進口鐵礦石進行了大幅度提價,沙鋼因建立了海外礦石基地而減少了不利影響。(2)加強對多種資源的整合能力。從全球的視角來重新設計、組織和安排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可通過分解包括產品設計、研發、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在內的企業價值鏈,使之與國外的優勢資源合作對接,整合再造企業的生產經營系統,形成企業廣域的價值網絡。這既是一個企業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再配置的過程,也是國內國外資源優勢互補,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過程。比如,今后生鐵、鋼坯等初級產品的生產基地可以放到國外,利用國外的資源、能源進行初級產品加工,再到省內進行深加工,精深加工,使企業走上生產高附加值、高增值的產品的捷徑。 (3)利用信息網絡等新技術。實現資源的全球化配置整合,必須有信息網絡等新技術作支撐,蘇商要利用這些強大的技術,使企業的組織形態扁平化、網絡化,構建借用跨國的經營網絡和產業鏈,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網絡優勢,如企業商務電子化就是現實的有效選擇。
(三)科技創新國際化。
江蘇是全球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制造能力突出,但企業研發設計能力普遍不足, 總體較弱,與國際化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歷史客觀形成的差距外,還存在著一些主觀原因,一是投入不足,世界前500強平均科技資金投入占銷售收入的5%-10%,而我國前500強企業不足2%,江蘇企業情況也大體如此;二是基礎不牢,科學技術是“人腦”工程,必須依托于大量的高精尖人才群,我省與跨國公司相比,人力資源基礎還有較大差距;三是體制不活,科技創新運作機制滯后,高校科研和企業運用脫節嚴重,不少企業局限于關起門來自己搞老套套,沒有利用周邊乃至全球的科技資源。
要實現科技的國際化,就必須創新思維,調整思路,用國際化的理念重新審視和促進科技創新。(1)大力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對于國內欠缺而國外成熟的技術設備,可奉行“拿來主義”,節約研發時間和資金,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消化吸收,盡快掌握核心技術,為我所用。沙鋼在發展過程中,通過直接引進英國、德國等地的成套設備,保持了在國內乃至國際鋼鐵行業的技術領先地位。要創新機制,加強產、學、研互動,采用掛靠、委托開發、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促進科技成果流動配置,使科技成果最大、最快、最好地運用到生產中來。(2)發揮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應。江蘇是外資企業大省,但絕大多數外資企業是兩頭在外,只把生產制造基地放在江蘇。各地應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外資企業把研發中心向當地轉移。本土企業要加強對外資企業的學習對接,利用外資企業的研發平臺和技術人才, 帶動本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對于急于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我省企業,特別是汽車、機電等行業的企業,要抓住機遇,采取合資合作的方式,引用對方成熟技術, 實現共同發展。(3)在國際平臺上加強科技研發。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來開拓科技需求,擺脫模仿、跟學的狀況,迅速進入國際科技高端。可以采用委托國外企業研發、并購國外科技企業、和國外企業進行聯合科技開發等多種形式,利用國際的智力資源,直接參與國際先進科技領域的開發與合作。如無錫一汽柴油機廠與奧地利一家鋼廠聯合開發研制高端柴油機,技術上具有國際領先性,知識產權聯合共享,迅速增強了企業產品的競爭能力。
(四)資本利用國際化。
資本國際化,是國際化進程中的較高形式,通過資本的紐帶,能實現人才、技術、市場等其他資源的融合,對企業國際化的帶動力最為顯著。當今世界資本市場發達,衍生產品眾多。利用資本跨國界、跨行業整合資源,已成為跨國公司尋求快速發展的不二法門。江蘇企業在發展中普遍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在企業資本國際化方面,我們還剛剛起步,必須加強研究,加快探索,把國際資本和江蘇實業銜接起來,拉動企業實現跨越發展。
蘇商要加快資本利用國際化,拓寬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形式:(1)吸納外資合營。蘇商要面向全球,多渠道吸納國際資本,放大企業實業經營上的優勢,實現裂變式發展。蘇商在吸納外資合資合作的同時,要注重多方位學習借鑒,融合外方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迅速提升自己綜合競爭能力。(2)積極到境外上市。現在我省到境外上市的民營企業是走在前列的,但規模還比較小,今后要大規模地到境外上市。企業應積極研究境外上市路徑,爭取境外上市融資,特別是中小企業到香港和新加坡資本市場融資,成功先例很多,可進行學習借鑒,實現更多企業境外上市。(3)利用國際風險資本。我省高科技企業和優質中小企業要積極與國際風險投資機構接洽,爭取風險融資,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瓶頸。(4)加快“走出去”步伐。實力較強的蘇商要積極研究“走出去”,進行資本輸出,到國外投資自己的貿易企業、加工企業,規避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在“走出去”的形式上,既可以選擇直接投資,更要注重以并購當地企業的方式借殼發展。相對直接投資而言,并購一個理想的企業,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和機會成本,節約投資時間,還可以獲取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銷售渠道。浙江的萬向集團,主產品是汽車萬向節,原來通過美國的進口代理公司和福特、通用等公司配套,后來萬向集團逐漸將代理公司收購,控制了萬向節在美國的銷售渠道,進而控制了美國的萬向節市場。
(五)人才開發國際化。
當今企業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國際化最終是人才的國際化。要營造國際化的企業,就一定要有國際化的人才,只有用了國際化的人才,才能達到國際水平。江蘇是教育大省、人才大省,在發展一般制造業的過程中,似乎并不缺乏人才。但如果把眼光放到國際化的視野里,和跨國公司相比,江蘇明顯缺乏高精尖端人才,特別是缺乏具備全球視野、開拓思維的領軍企業家,缺乏精通國際市場運作規則的中介服務商,缺乏掌握前沿核心技術的科研人員,缺乏通曉先進管理經驗的專業化管理團隊,這些都制約著我省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步伐。
提升人才國際化開發水平,尤為重要和迫切。(1)營造良好的環境。要重視信息環境建設,為高級人才的信息交流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一流的信息網絡交流設施和渠道,實現與世界最前沿、最高端信息的實時溝通。通過事業留人,為人才創造充分發揮才智的硬性和軟性條件;通過待遇留人,建立體現人才價值、靈活有效的激勵性薪酬機制;通過感情留人,營造寬松舒適、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2)多方引進人才。聘請高級專家學者擔任企業發展顧問,吸引優秀的高層次的海外留學人員到企業工作。創新用人理念,柔性引進人才,不求人所在,但求才為我所用,千方百計擴大蘇商發展的“智力庫”。(3)培養提升現有人才。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培訓交流活動,組織后備人才進行系統學習和知識更新,選拔優秀人才到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國企業進行學習培訓,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人才的潛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企業家隊伍是人才國際化的關鍵。我省企業國際化進程的瓶頸在于經營者素質的制約,必須用國際化的眼光來提高企業經營者素質水平。要大力培養“三寬”型企業家,即眼界寬,思路寬,心胸寬。眼界寬就是要有國際眼光,思路寬要有全球思路,心胸寬要能用各種人才,只有這樣,蘇商創新才能達到高端。作為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為了使蘇商國際化能夠走出一條新的路徑。今年5月份,在省發改委的支持下,成立了江蘇企業海外規劃協會,作為國家在江蘇的分會,致力于幫助蘇商到國外去投資。最近,省發改委還將組織開展千名蘇商海外培訓計劃,通過到國外培訓,使蘇商接受全球化思維熏陶,更加熟知國際市場運行規則,著力培養秉承傳統、更重創新、思維開拓、知識全面的新一代蘇商群體,帶領江蘇企業更快更好地走好國際化道路。
江蘇人文薈萃,商風淳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奮發、誠信的蘇商精英,這既是傳承歷史的寶貴財富,又是開拓未來的中堅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立足江蘇,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加快推進蘇商國際化進程,任重道遠。我們相信,在廣大蘇商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讓蘇商和江蘇共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