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然蒂:我們常常被問世博會是否還應該舉辦?你是否認為我們應該在這上面耗費資金,我總會說是,雖然我們有網絡,但面對面地交流,了解對方,觸摸、感受、親眼目睹展品,分享方法、理念、創意是任何網絡的東西無法替代的,在我看來放棄世博會是一種遺憾。
解說:在美國的參展問題上,費樂友作了大量努力,他得到了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的大力支持,希拉里和他一樣堅信上海世博會的價值,2009年5月,美國簽署了參展協議決定一邊籌款、一邊建設。
費樂文:因為它在中國,因為它在上海,因為它是最大的,因為它選擇的主題如此重大,對于美國來說,它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不僅是來分享也是來學習。
記者:但美國幾乎是最后一個到這里來的。
費樂文: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推動我們重新思考,在世博會上的角色,我認為我們將看到
美國對世博會態度新的轉變,這對美國領導層是一次覺醒的呼喚,至少這是我所希望的,我想要做的事就是讓美國不再重演這次旅程困難重重的局面。
解說:最終,上海世博會吸引了超過2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創造了世博會的新紀錄。
吳建中:國際展覽局的成員國1999年只有88個,現在157個,而且更多增加是在2007年以后,這個跟上海世博會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記者:為什么很多國家非常注重上海世博會?
吳建中:發達國家可能更多地關注低碳、自然問題,發展中國家可能更多地關注平等問題,以前辦博也好,參博也好都是發達國家的事,這屆世博會它讓更多發展中國家有了一個平等交流的一個舞臺,所以上海世博會為世博會本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韓正:世博會在信息化時代一定會注入新的內容,但是世博會的文化品格不會變,世博會的文化品格決定了它與任何博覽會有區別的,它的核心理念就是進步、創新、交流。
解說:新的時代世博會影響世界的方式發生著改變,那么,對于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世博會又可能帶來哪些影響呢?
費樂文:芝加哥世博會和上海世博會有些相似之處,芝加哥世博會舉辦時,美國正處在極端困難的經濟環境下,而那屆世博會從某種角度,起到了經濟刺激的作用,正如這次世博會對于上海和整個中國的巨大經濟刺激。
解說:歷史上的多次世博會都給主辦國家和城市帶來顯著經濟影響,該如何把握今天世博會的經濟效應,上海市專門成立了世博經濟研究院來進行研究。
陳信康:直接的經濟利益可以達到794億人民幣。
記者: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字?
陳信康(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 院長):這是一筆小賬。
記者:怎么說這個話?
陳信康:世博會永恒的主題創新,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就是靠創新,所以通過世博會這樣一個平臺,對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的轉變是有幫助的,別人都在創新,你創不出新來,你都沒臉在這個平臺上去表演。為什么把它稱為叫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呢,奧林匹克宗旨主要是交流,但是其中還有一個就是競技。你作為主辦國、主辦城市,你拿出什么樣的創新成果呢?
記者:這種擠壓實際上就是推動。
陳信康:對。
解說:然而在陳信康先生看來,世博會最大的效應還不僅于此。
陳信康:我是認為可能世博會最大的影響,還是在非經濟方面,通過世博會的舉辦,要在軟實力上有一個明顯的提升,你的一種文化,你的一種價值觀念,國民市民的素質。
記者:上海作為世博會的承辦城市對于提高公民的素質有幫助嗎?
陳信康:有幫助,絕對有幫助。上海世博會吸取了北京奧運會很好的經驗,充分利用志愿者,本身就是對上海市民素質提升的一個過程。
解說:幾十萬名志愿者正在園區內外為上海世博會服務,在地鐵站,我們遇到一組志愿者,正在引導市民左行右立,絕大多數人不需要提醒,已經自覺地站在右邊讓出左邊的通道。
記者:原來是什么樣子?
王永鎮(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務中心 總干事):原來在高峰時段的話人很擠,現在有一條能夠行走的通道,的確有些人覺得,干脆就走下去,或者走上來。
記者:他站在左邊了。
王永鎮:先生請您左邊行走,右邊站立好嗎?左行右立。對,謝謝。這就是一種很顯現的一個人群效應,他自己也許沒有意識到,但是和他一起的伙伴會提醒他,左邊行走,右邊站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