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敏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在世界向低碳經濟轉變之際,中國傳統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老路越走越艱難,日趨嚴厲的資源環境的約束和日趨收緊的外需市場與愈演愈烈的高碳產能過剩相交織,突顯了現階段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但面對挑戰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充分利用國際體制的資源,依靠綠色科技和清潔發展技術,實現經濟的低碳化、清潔化和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環境約束加大,高碳產能過剩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發展沿襲了發達國家的過往的路徑: 通過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實現現代化。但當今中國與發達國家當年進行工業化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不同,一個非常顯著的不同之處就是,中國的工業化正受到來自資源和環境的兩大約束。從短期看,對能源資源需求的剛性增長將使我國成為國際資源市場價格風險最大的承受者。從中長期看,碳排放約束會越來越強,碳排價格將越來越高,傳統工業生產和出口的擴張成本會越來越高。但在這種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嚴厲的形勢下,我國經濟中受到能源補貼的高碳部門諸如鋼鐵、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屬、石化都出現了持續的、大規模的產能過剩。也就是說,一方面資源越來越稀少,而另一方面,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卻偏低,浪費難以遏制,兩股力量加劇了中國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困境。2009年盡管中國成功實現了保八目標,但全年央行投放的信貸接近10萬億人民幣,約為GDP的30%,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最高紀錄。巨大的流動性既可以是一種實現結構轉換的力量,也可能給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隱患,為產能過剩升溫。
二、低碳復蘇動力不足,經濟面臨再次下滑的風險
當前我國產能過剩最好的緩解辦法就是著力發展新技術發展新興戰略產業。
這也正是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著力推動和實踐的。在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為本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所需的化石能源,不惜投入巨大的經濟、軍事、外交資源與美、日等老牌工業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激烈的競爭之時,同樣遭受能源匱乏的歐盟,憑借自身在新能源技術方面享有的較大優勢,先是在本地區,繼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就是向低碳經濟的轉變。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社會經濟模式。它對解決人類面臨的氣候變暖、能源安全危機以及經濟的持續增長問題提供了一種多贏選擇。在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之時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上,主要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領導人向全世界莊嚴承諾,增進全面的、綠色的和可持續的經濟復蘇。的確,依靠美國消費者的過度借債過度消費,以及依靠像美國汽車業那些傳統的高耗能產業已經不能支撐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世界需要新型能源、新興技術和產業、新的市場才能帶來新一輪的增長動力。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有限的成果沒有給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注如入足夠的新能量。眼下,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曲折艱難,潛在的主權債務危機反映了依靠政府主導的經濟復蘇的脆弱性。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有增無減,加劇了國際關系中的緊張因素,給達成協調一致的復蘇努力增加了阻力。世界迫切需要一次真正的低碳經濟革命。
三、低碳經濟帶來的機遇
從長遠看向低碳經濟的過渡正在成為未來一個世紀改變商業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的經濟的持續進步與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學會借助這股力量改變高碳經濟模式,走綠色發展之路。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全球推動低碳經濟的轉變,有利于中國借助國際力量應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包括增強貿易的可持續增長,降低產能過剩。這種機會表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