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應對國際經濟危機中的表現,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科學潛力;顯著改變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相對位置;提前了過去的發展預期。正如中央所言,60年的成就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我國站在了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前沿,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的起點上。”這些偉大成果也對中國下一步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對教育的希望尤其重要。十年、二十年后的人才需求是我們今天設計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其中學制更是國之重器,應為先謀先定的改革框架。
我國教育事業,教育改革也像其它事業一樣,60年來、30年來,發展進步十分巨大、偉大。在這個基礎上,建議拿出我國一部分學校(如1/4、1/3、1/2)實驗實行新的學制——
①“5?4?3制”(小、初、高中)代替“6?3?3制”。
②在全國推廣一年制或兩年制學前義務教育。
③在大學實驗本碩連讀四年或五年,達到某專業的(亞)前沿。
④提煉、下放、擴展、延伸各階段教學任務。如二元一次方程進小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進初中;微積分進高中。等等。
這個改革思想的根據是,
①人類知識量是不斷、無限增加的。但人類全日制學校教育年限是相對固定的。人類全日制學校上限教育應該設定在青年23歲前后,基本上掌握某學科的(亞)前沿。
這樣才能給青年繼續自主學習,把握方向,創新研究留下足夠的青春活力空間。我國碩士教育相對獨立,完整,已經有了很好的經驗,應該將其畢業水平設定為學科(亞)前沿。全日制學校教育不能隨著人類知識量的增長越拖越長,必須有個底線。所以本學制可俗稱為“23(亞)前沿學制”。
②我國國民教育的教學水平非常好。完全可以將國際上通行的知識內容提煉、壓縮、下放、延伸、擴展。人類基礎知識的教學體系近一二百年以來也是不斷精簡、擴展的。中國近代數理化知識教學體系基本上是全盤引進的。加之過去科學經濟的落后,使我國教育隊伍和科技隊伍在改革這個體系上多少有點自卑,膽怯。近年我國部分高端科技、經濟達到或接近世界最高水平。尤其這個躍進的歷史過程基本上是獨立自主完成的,這使得我們完全有資格要求教育界根據我國科技、經濟的歷史經驗不斷調整這個體系。甚至提出這樣的要求:未來二、三十年,我國應具有引領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人才隊伍。依此設計教學改革。
③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青少年學習能力也會有相應的不平衡。將來即使經濟社會發展平衡了,人與人的學習、研究能力也會有所不同。個體能力差異既是教育要消除、減少的目標,又是教育事業必須利用的手段。新中國建立以后,曾經非常注意教育的平等、均衡;但又是非常注意重點建設一部分學校,重點培養一部分學生。中央要求教育事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就要求必須“兩手抓”——一手抓均衡,一手抓尖子。教育事業在減少市場的分化作用(逆調節)上有不可推卸的社會歷史責任。但業務能力上的分化與社會地位、財富分配上的分化還不完全是一回事。減少業務能力分化與階層分化、階級分化的相關性。這是社會制度和學校德育的任務,不能影響教育科學使用測驗考試,分級分類手段,不斷地拔尖子。即使再過一萬年,人類的尖端事業也必須由能力尖子來承擔。即使到了共產主義,消除了階層階級現象,人類社會各種事業的難度金字塔與人的能力金字塔也會存在,也必須對應配套。本建議方案無疑會大規模、體制性地加大人才培養的某些差別。但也無疑會整體提升我國教育水平。
可以預見,二、三十年后的就業人才需求結構仍然是一個金字塔。“23(亞)前沿學制”就是為了活化、強化今天教育金字塔的中上部分。金字塔結構越靠上越有主導作用。職業教育的基礎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主導作用的突破,很容易被各種“天花板因素”阻擋。尤其二十年后。
④近年我國教育行政在抓質量(評估),抓減負等方面花了很大力量。這些大致相應于軍事上的“防守”。新課標改革大致相應于軍事上的“進攻”。新的形勢要求我國教育界加大整體的、戰略的、宏觀的、“進攻”性改革。我們完全有條件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歷史的命令。萬萬不可貽誤戰機。
實驗推廣這種學制,肯定會造成兩種學制的矛盾,會產生一系列技術上的麻煩。肯定會有相當一部分教育力量和相當多數的學生感到被動。但是“背著抱著一樣沉”。反正老百姓永遠會對教育有無窮多的意見。與其“防守”挨罵,不如“進攻”挨罵。但,就是不能挨歷史的罵。現在社會上對錢老(學森)的意見議論紛紛。其實我國的成就說明我國教育界是無愧于歷史重任的。建國以來我們的學校培養了無數的“杰出人才”的毛坯。但是錢老的意見更反映了他對未來的感覺。他對未來的感覺是非常正確的,非常高明的。春江水暖鴨先知。長久站在高山之巔的耄耋老人,其感覺有出神入化、仙(先)人指路的預見性。“23(亞)前沿學制”中包涵了他的一部分教育科學思想。
中華文化傳統的學習精神和教育經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齊賦予我國當今社會以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極大的研究、探索、進取積極性。這種積極性的群眾分布之廣大,自發熱情之持久,全球罕見。我們一方面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引導,抓全面、均衡;另一方面也要特別珍惜愛護、積極利用,將我國人才隊伍結構、水平推向我們民族明天應該擔負特定責任的歷史地位。(林炎志:全國政協委員 吉林政協常務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