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我們都知道近些年來,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我想請張司長介紹一下,973計劃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影響方面做了哪些部署和進展?謝謝。
2008-07-19 10:05:10
謝謝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大家知道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也是制約我們人類未來發展的瓶頸問題。近些年來,受到了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的高度關注。若干年前,大家知道有一個京都協議。去年有一個巴厘路線圖,都是圍繞氣候變化,要求各國履行義務和責任。我們國家,去年國務院已經發布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方案,在這個基礎之上,在這個框架之下,我們科技部也擬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行動專項。
2008-07-19 10:05:39
973計劃作為一個基礎研究計劃,它的布局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在973計劃啟動的第一年,就有關氣候變化方面做了一些部署。比如說,大氣環流、暴雨災害、干旱性氣候的區域響應。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前瞻性布局。在最近幾年,隨著大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越來越深,我們又陸續部署了一系列的項目。科技部在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行動方面,以973計劃和863攻關集成了一個氣候變化的科技專項。
2008-07-19 10:07:21
大家知道地球,包括氣候系統是一個復雜體系,它涉及到各個方面。所以我們在布局方面就涉及到海洋、陸地、森林、高原等諸多方面,包括大氣。希望能夠從各個環節研究有關氣候變化的內在規律。
經過專家測算,人類活動每年向大氣當中要排放將近七八十億噸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經過前面的研究,大約45%到50%會排放到大氣當中。大約30%幾是要被海洋吸收的,另外一部分是被森林吸收的。但我們還不知道大約還有將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之后,不知道它的下落,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研究的。
2008-07-19 10:08:56
我們把這部分稱為碳失匯。我們在圍繞整個氣候變化部署了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冰川融化的速度,包括稻田釋放溫室氣體的能力的判斷等等,以及我們圍繞節能減排方面有一系列的部署。
2008-07-19 10:12:10
一個有趣的發現,除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以外,我們還觀測到地球碳酸鹽熔巖也能夠吸收相當大量的二氧化碳,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失去的二氧化碳,這部分跑到哪里去了?這可能是一個新的途徑。
2008-07-19 10:13:49
所以,我們科技專項的目的有幾個:一是認識大氣變化、氣候變化的內在規律,包括地球本身的演化規律,包括人為排放活動的增加而導致的大氣變化的過程。二是通過認識這些規律,還有很多災害,冰雪天氣、暴雨、臺風等等,這都和大氣變化、氣候變化有關,能夠盡量提高我們減災防災的能力。另外,我們認識了這些規律以后,能夠對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舉個例子,我們對在中國的國土上,我們當然受大氣變化、氣候變化的影響,可是氣候變化又是全球性的,它是非常復雜的,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地域對氣候變化的反映、響應是不一樣的。單單就溫度而言,整個中國國土上不同區域的升溫和降溫是有區域分布的,我們過去所說的三大火爐,長江中下游地區,實際上在過去十幾年溫度是處于下降的趨勢。我們北京的溫度是呈上升趨勢,區域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包括雨水降雨也是不一樣的。
2008-07-19 10:14:37
再比如說,青藏高原有很多冰川,冰川實際上是對空氣調節,調節大氣,以及提供主要水資源都有很大作用,如果這些冰川融化,對水系影響、氣候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所以我們有一支相當強大的隊伍,在研究海洋、冰川、陸地生態系統、大氣系統、包括環境污染物、氣溶膠,最終我們能夠把這些數據共享、集成起來,能夠對氣候變化的趨勢、規律給出一個預判,這對今后指導我們國家的氣候發展、國民經濟發展,乃至人類可持續的長久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所有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不同階段性的成果,而且這些數據、成果提供給有關部門,以及我們參與國際IPCC組織關于氣候變化的報告,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謝謝!
2008-07-19 10:18:07
我有兩個問題,請問梁桂主任,第一個是有關人才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我國的人才政策總體上是落后于開放的政策,所以導致大量的人才流到國外和外企,請問火炬計劃在尊重知識和吸引穩住人才方面有那些政策成就和不足?第二是有關科技統籌發展的問題,現在我們還存在經濟與科技發展相脫節的現象,造成一些科研項目落后于企業引進技術,這樣使得開發出來的項目沒有市場,請問火炬計劃在經濟和科技統籌發展方面有什么考慮?謝謝。
2008-07-19 10:21:56
感謝你對火炬計劃的關注。技術創新人才為本。火炬計劃實施二十年來,始終面向市場。以培育優秀的創業者隊伍為基石、以發展創業者隊伍為己任。二十年來,我們所推動的中國高技術產業化的整個道路,實際上主要是新技術企業的發生和新型的技術所導致的產業的發育和發展這兩塊都離不開人才,都直接面向科技,作用于經濟的層面。比如,我們在新興技術企業的培育方面,在1987年,火炬計劃成立之前的一年,中國的第一家孵化器在武漢東湖誕生。1999年,國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資金,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正式啟動。實際上,無論是孵化器,還是創新基金,或是最近剛剛發布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管理政策,都是直接面向企業,而且更多的關注早期成長企業,只要是這解決這些技術性企業死亡率過高的問題。
2008-07-19 10:22:43
無論是孵化器提供的專業性服務,低廉創業成本,以及創新基金對于18個月以內的早期企業的無償資助,和引導社會資本走向前端的創業投資引導資金。我們一方面是關心比較先進的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也需要人才,所以,我們不是簡單地做技術先進性的評價,更多是對創業團隊的創業能力、市場前景、資本的構成做整個考量。所以在這樣的推動下,我們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到今天,大致數字是在16萬家左右。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育和發展,使得一批批創新創業英雄脫穎而出,大量留學生回到中國開展技術創業。但是我這里需要說明的,就是我們很多技術性的人才,不一定具備創業的能力,他可能在創業的團隊里面,在研究院所里面發揮很大的作用。
2008-07-19 10:2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