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光聚向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10.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達成協議
在災難面前,仿佛人人都能同仇敵愾。從12月7日開始,100多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和政府首腦陸續出現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以期達成一份接替《京都議定書》的全球減排協議。而美國、中國、印度等排放大戶在大會前夕相繼宣布了各自的減排目標,更是讓人在疑慮中充滿期待。
然而人聚一堂,心卻成了散沙。發達國家有著自己心里的“小九九”,一面“樂善好施”地捂緊裝錢的口袋,另一面還盤算著如何抱住排放權這塊有限的“餡兒餅”,咬上最大的一口;而廣大發展中國家作為氣候變化的主要受害者,又如何能不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據理力爭。
誰都知道,這短短十幾天會期將是一場看不到硝煙的戰爭,但是誰也沒想到,爭斗甫一開場,火藥味便如此濃烈。
提前披露的“丹麥草案”出自少數發達國家之手,這份私下協議拋棄了《京都議定書》,背離了“巴厘島路線圖”,“劫貧濟富”的用意明顯。被激怒了的發展中國家不甘示弱,堅定地維護自己的立場。接下來的談判在互相攻擊之中呈現一片亂象,有人淚灑會場,有人病發倒地,有人憤而離席。就在會議快要結束的最后兩天,大會主席臨時換帥,取而代之的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再次強推“丹麥草案”,令談判結果陡增變數。
原定于18日結束的大會被迫延期一天,由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經過商討后擬定的《哥本哈根協議》最終得以通過。這份協議進一步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及分別應當承擔的義務和采取的行動,表達了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資金、技術和行動透明度等問題上的共識。中國為此次會議表現出了最大的誠意,盡了最大的努力,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大會落幕了,角力還將繼續下去,但《哥本哈根協議》為明年將在墨西哥城舉行的氣候談判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