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變形飛行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只改變了外型的“變形飛機”。
中國人應該搞智能可變形飛行器
“中國人要不要研制智能可變形飛行器?怎樣研制?同樣的問題,恐怕是政治家、軍事家持一種觀點,科學家、工程師可能會持另外一種觀點,甚至在科學家和工程師之間也有很大分歧。”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看來,雖然大家看待智能可變形飛行器技術的角度不同,但可以取得基本共識,這就是要立足長遠,從現在就開始謀劃“路線圖”并積極展開研究。
胡海巖說,智能可變形飛行器研究將給技術科學和工程實現帶來巨大挑戰,從而推動相關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人們在朝著一個遠大科技目標努力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副產品,有時副產品的價值甚至會超過原來的主攻目標。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就開展智能可變形飛行器研究而言,它將會對飛行器總體技術、空氣動力學、功能材料、智能結構、自動控制等研究產生直接推動,還會促進仿生結構、流固耦合、機電驅動等新興交叉技術的發展,甚至帶來飛行器設計、載運工具設計的革命性變化。”胡海巖說,“從這些方面看,智能可變形飛行器研究對我們有很大的吸引力。”
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研究員花祿森也認為,開展智能可變形飛行器的研究會對我國科學技術產生很大的帶動作用。“不能因為智能可變形飛行器是前沿技術,需要基礎研究和技術集成的時間長,我們就放棄。如果等著一切都成熟了再去做,那就已經晚了。”
“智能可變形飛行器可以提高我國航空航天的綜合設計水平,牽引相關技術的發展。”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究員邱濤表示,通過開展變體飛機技術的研制,將極大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和交叉、融合。它涉及力學、材料學、控制科學、仿生學、電子學、計算數學信息科學等學科。如計算力學和材料科學的交叉導致多尺度、跨層次計算;空氣動力學與仿生學的交叉產生新流型以及氣動彈性分析技術的發展;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氣動彈性力學、數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形成飛機外形、結構和材料的多種綜合優化設計的發展;智能材料、控制理論和信息科學的交叉促進智能結構及其主動控制的發展,形成飛機多學科優化設計和總體設計集成的理論與方法。
在沙龍上,與會專家對于是否要搞智能可變形飛行器這個問題,基本達成一致意見:中國人應該搞,而且要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