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 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
2008年9月25日17:00,梅地亞中心二層多功能廳舉辦“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發射”講解活動。神舟飛船GMP系統專家王南華、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總指揮鄭全保、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楊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研究員劉國寧先生參加了此次講解活動。
劉國寧:
航天員系統一個是負責航天員的儲備充電,第二個就是負責研制飛天艙外航天服。空間應用系統一個是負責研制伴飛小衛星,第二個是負責研制空間材料的一個實驗裝置。載人飛船系統負責研制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王南華老師實際就是我們載人系統的研究員。運載火箭系統是負責研制我們這次發射神舟飛船用的長征2F火箭。我們的鄭總和楊總實際上是運載火箭方面的專家。發射場系統就是咱們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控中心系統我上午已經介紹過了,這次主要的變化是新增了一條測量船,還新增了一個測控站。著陸系統仍舊位于內蒙古的中部地區,位置沒有變,和神五是一個位置,沒有變化。
劉國寧:
第二個方面,為了大家更好的了解神舟七號出艙活動的一些技術內容,我想介紹一下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的一些區別。艙內航天服實際上是航天員在上升段和返回段穿著的服裝,它本身并不具備環境控制及生命保障功能,是要靠飛船來為它提供這方面的保障。它的主體結構也是軟式結構,和我們穿的衣服差不太多。當然在充氣之后它會變成硬的,可以為航天員提供一些保護。艙外航天服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具有航天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的類似于小的飛行器,包括它的供電,包括它的氣源,還有它的制冷和濕度的控制都是靠它自身來完成的。
劉國寧:
艙外航天服的發展也是經歷了兩個比較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當時美國、俄羅斯在六十年代出艙的時候,用的是一種軟式的艙外航天服,它實際上和艙內航天服是類似的。它能供電、供氣,包括溫度的控制都是靠飛船來保證的。第二個艙外航天服是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使用的艙外航天服,類似于現在的海鷹航天服。這套生命保障系統我們也叫背包式艙外服,它的生命保障系統完全是服裝自己攜帶的。
劉國寧:
但是實際上,美國和俄羅斯的第二代艙外航天服的結構也是不完全一樣的。俄羅斯的艙外航天服和現在的海鷹服,它的生命保障系統是穿在背包里面。另外,航天員如果要進入艙外服,是通過后面把背包門打開,從后面進去。這樣,這種艙外服實際是一個人就可以獨自完成穿著的。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點,它的缺點就是因為它的氧氣都是在服裝內部,如果發生泄露,會導致服裝的膨脹。
劉國寧:
當然,服裝本身有安全措施,可以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的艙外航天服是分為上下兩部分,相當于咱們的褲子和上衣是從腰開始穿脫的。而且像生命保障系統是暴露在真空當中的,這樣的話,如果它的氧氣泄露,就不會出現像俄羅斯航天服這樣的問題。
另外,實際上美國的艙外服工作的壓力是要比俄羅斯的艙外服要低一些。這樣它有一個好處,它的艙外服相對于軟一點,它操作的靈活性要比俄羅斯的艙外服強一些。但它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航天員在穿上艙外航天服之后,在出艙之前有一個吸氧排放的過程,會導致這個過程的時間會延長。這是兩個國家艙外服的主要區別。
劉國寧:
后來在國際空間站上,美國人也曾經有一種帶有艙外機動裝置的艙外服。艙外機動裝置相當于艙外服變成一個小的飛行器,它可以通過噴氣的方式進行自由的機動,這當然也有它的優缺點。我個人認為,這種艙外服的機動性雖然增強了,因為航天員相當于不受母船的約束,可以任意移動,但是它帶來的安全性的危險也是相應的增大了。
現在從艙外服未來的發展趨勢來說,美國人提出希望將來的服裝能夠把艙外航天服和艙內航天服合一。另外,能夠提高它的工作壓力,讓它在正常的常壓情況下進行工作。這樣的話,就能夠縮短出艙儲備的任務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