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了一輩子植物科學的研究,今年92歲了,我感覺到學無止境,后來居上。”
對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吳征鎰院士,這位中國植物學研究的杰出學者、世界著名的植物學家謙遜地說,“我的工作是大家齊心用力做的,我個人得到國家如此大的褒獎,我感覺到只能盡有生之力,把后學的同志能帶多少帶多少。”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是畢生的衷曲
“出生于九江、長于揚州、成人于北京、立業(yè)于昆明”,時空變遷,不變的是吳征鎰對一草一木的鐘愛。
孩提時代,他的最大愛好是逗留在家中的后花園蕪園,并從父親的書房里拿出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濬寫的《植物名實圖考》,同眼前花草一一比照,開始“看圖識字”親近植物。17歲中學畢業(yè)就執(zhí)意選擇并考取了清華大學生物系。
抗戰(zhàn)開始,華北容不下一張書桌時,他隨校南遷,在西南聯(lián)大任助教期間根據(jù)所能收集的模式標本照片、植物學文獻,寫成近三萬張植物卡片,到今天這些卡片還保存于昆明、北京和華南三處,成為編纂植物志的寶貴資料。
1958年,懷著對云南這個“植物王國”的向往和熱愛,吳征鎰又舉家從北京遷到昆明,從此開始他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立志立題、殫精竭慮、上下求索”的生涯。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這句話被眾多植物學研究者奉若圭臬。比吳征鎰小16歲、共事已半個世紀的周俊院士說,“前人解釋為‘陳說山川之原本,盡名草木之所出’。吳先生說我們應遵循這種精神,并且親筆書寫這八個字并刻石于昆明植物所內(nèi),他自己同時身體力行。”
在中國植物學家中,吳征鎰是發(fā)現(xiàn)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發(fā)表和參與發(fā)表的植物新分類群(新種和新屬)達1766個。他的學術生涯也被認為是現(xiàn)代植物學在中國本土化和中國植物學走向世界的縮影。
“吳老80歲高齡時還去臺灣考察植物,走遍了全國所有省市。世界五大洲除了非洲都去過。”周俊院士提起有一次跟吳征鎰去考察云南文山西疇植物:“在密林里他跌了一跤坐在了地上,突然說,‘唔,這里有個植物,是中國的新記錄。’原來他坐在地上時見到這么一個白色寄生植物,拿在手上一看,就認出了是錫杖蘭。”
和吳征鎰一起主編《中國植物志》英文和修訂版《Flora of China》的美國Peter H.Raven院士評價說,吳征鎰院士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學家之一,是一位對中國,同時對全世界其它地方的植物有著廣泛而深入知識的真正的學者。
歷時45年編纂完成的鴻篇巨制《中國植物志》80卷126冊,共有5000萬字、5000余幅圖,是三代植物學家集體工作的結(jié)晶,其中2/3的卷冊是由吳征鎰1987年擔任主編后最終完成。
基本摸清中國高等植物的家底之后,吳征鎰造詣日深,開始追索中國植物的來龍去脈,提出了中國植物區(qū)系的熱帶親緣、植物分布區(qū)類型的劃分及其歷史來源、以及東亞植物區(qū)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觀點。1964年,他在亞非科學討論會上提出,在北緯20°―40°間的中國南部、西南部和印度支那地區(qū)是東亞植物區(qū)系的搖籃,甚至也是北美洲和歐洲等北溫帶植物區(qū)系的發(fā)源地。這個論斷被廣為引用。更在八十高齡時候毅然開辟植物系統(tǒng)進化新領域,提出了被子植物的“八綱系統(tǒng)”的學術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