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發現,月球表面上的黑暗斑塊酷似一張人臉,而日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構成這張“臉”的月球凝固熔巖平原早在40億年前就已經形成。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6日的《自然》雜志上。
這項結論的獲得源于一塊飛出月球熔巖平原的地外隕石。1999年,博茨瓦納喀拉哈里沙漠Kuke村莊的居民發現了這塊重13.5千克的銀灰色巖石殘骸,它隨后被命名為“喀拉哈里009”(Kalahari 009)。科學家推測,這顆神秘的隕星可能是受到小行星的劇烈影響,才被地球引力俘獲的。
通過檢測“喀拉哈里009”中的氧同位素并測定橄欖石、輝石中鐵和錳的比例,科學家早已確定了它來自月球。同時,隕石中化學物質的屬性表明,它屬于月海玄武巖(mare basalt)——一類在凝固前平緩流動于月球表面的巖漿巖,它們形成的月球暗色平原讓許多早期觀星者錯誤地認為,月球上存在海洋。
在最新的研究中,日本廣島大學的Kentaro Terada和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的Mahesh Anand等人通過研究“喀拉哈里009”中的磷酸鹽成分,確定了該巖石的年代為迄今43.5億年,誤差不超過正負1.5億年。
研究人員表示,新的結論表明,月海火山作用(mare volcanism)早在月殼形成初期就已經開始了,并與稍遲的另一個火山作用期疊加,導致月球表層裂開,地幔中的巖漿涌到了表面,最終凝固成為“人臉”熔巖平原。其中,人的眼睛由“雨海”(Mare Imbrium)和“澄海”(Mare Serenitatis)組成,鼻子由“暑灣”(Sinus Aestuum)形成,而“云海”(Mare Nubium)和“知海”(Mare Cognitum)拼成了笑著的嘴。這些“海”總共占了月球表面積的1/6,且主要集中在地球上可見的一側。(科學網/任霄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