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凌晨,嫦娥一號衛星所攜帶的有效載荷之一 ——激光高度計已經順利啟動。《科學時報》記者從參與該項目的核心科學家處獲悉,該儀器目前運轉一切正常。
“星載激光高度計”,科學家們將之親切地稱為“太空激光眼”。隨著此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的發射成功,中國版的“激光眼”也首次抵達太空。
作為嫦娥一號衛星所攜帶的八大科學探測有效載荷之一,中國版的太空激光眼肩負著哪些重要使命?世界其他國家在這方面的進展如何?帶著這些問題,《科學時報》記者采訪了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激光高度計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舒嶸。
“有壓力的任務”
見過舒嶸的人,都會為這位副主任設計師如此年輕而感到詫異。不過,這一點,倒與嫦娥一號激光高度計的年齡十分相似。
“我們剛接到激光高度計的任務時,離安裝到嫦娥一號衛星上只有兩年半時間了。”舒嶸告訴《科學時報》記者:“當時我們覺得壓力很大。”
據舒嶸介紹,激光高度計技術從本質上來說是從激光測距中演化而來的,其原理是通過測量以光速往返于衛星到照射表面激光脈沖的穿行時間,來獲得衛星到照射表面的距離。因為具有很高的精確度和分辨率,以及很小的激光腳印,激光高度計被廣泛應用于深空探測、地球遙感等領域。
然而,對中國來說,這項已在地面上相當成熟的技術并沒有進入太空的先例,承擔嫦娥一號衛星激光高度計研制工作的科學家們自然也無法獲得可資借鑒的經驗。此外,因為難以解決太空壽命的問題,星載激光高度計的研制即便在國外失敗率也很高,這同樣給中國的科研工作者敲響了警鐘。
據介紹,嫦娥一號衛星的工作階段分為發射軌道階段、轉移軌道階段和環月軌道階段。激光高度計在進入環月軌道階段之前不工作,在進入環月階段之后,不論月球表面是白天或黑夜,也不論衛星處于正飛或側飛狀態,激光高度計都要長期開機工作。因此,星載激光高度計的設計不僅要注重參數指標的實現,也要努力提高其工作穩定性和持久性。
“我們的關鍵工作主要包括3個方面:其一是要研發出長壽命的激光器,其二是要設計出低靈敏度的回波接收電路,還有就是要解決收發同軸、溫控等系統問題。”當問及此次激光高度計研制面臨的主要挑戰時,舒嶸言簡意賅地作了回答。
與此次嫦娥一號衛星所攜帶的其他有效載荷相比,激光高度計的不同之處在于,由衛星發向照射表面的激光脈沖和返回到衛星的激光脈沖要在同一路徑上,否則就無法準確測量出衛星與照射表面之間距離的長短。為此,設計人員曾多次對該儀器200公里測距的能力和同軸性進行了測試,以保證其能順利完成科學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