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地區地震監測能力較弱
《中國經濟周刊》:既然已經知道這個地區處在比較活躍的地塊,為什么監測能力會比較弱呢?按道理,在這一地區的臺網建設上應該會優先投入。
張曉東:最主要是受觀測環境所限,在那里做大規模的觀測和實時觀測都會遇到很多困難。應該說,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包括這一地區在內的我國地震臺網建設都有比較大的發展。以前,青藏高原這一塊地震比較多,但是,這一地區的地震臺網的監測能力相對比較弱。
地震臺網的發展不光是與地震是否頻發有關。我們常說防震減災,地震監測還和減災有關,某一地區的地震形成災害,一方面是因為地質構造,同時還和這一地區的人口分布以及建筑情況都有關系,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而且,地震活動不是局部的,地下的運動都是互相有關系的,我們的臺網不可能局限在非要監測一個地方,而是要普遍鋪開,要監測整體運動的情況。這幾年,通過我們臺網鋪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地下運動,認識比以前要深入多了,比以前更深入的認識了中國大陸比較活躍塊體的運動特點和運動方向。通過這些觀測,比以前更深刻地認識了一些地震發生前地質構造的環境和地震發生的特征。
《中國經濟周刊》:我們會不會對分布于這一地區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給出提示或要求?
張曉東:按國際慣例和經驗,要將所有建筑物要變成非常抗震需要非常大的國家實力。所以,一般來講,不同地區的建筑物在設計時采取的抗震級別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地區歷史上地震活動比較少,采取的抗震標準可能會低一些,有些地區地震活動比較多,采用的抗震級別就高一些。
《中國經濟周刊》:在日本,已經在做地震發生以后的及時預警工作,以盡量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和傷害,在地震預警方面我國的情況如何?
張曉東:地震發生以后,根據地震波傳播的速度比電磁波信號的速度慢,這就使得利用時間差做一些預警成為現實,比如高速鐵路,如果地震比較大,有可能導致出軌事件發生,所以,通過這個時間差做一些預警,使高速鐵路及時制動。還有就是,及時切斷煤氣水電。這些方面都是一些實際工作,我國也已經開始做了。(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