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央行一季度數據:人民幣貸款增2.6萬億 三大投行押注二季度加息 -胡錦濤晤奧巴馬 中美關系5主張 人民幣匯率改革不屈服外部壓力 -中國或將調查三大礦山壟斷行為 國內鋼企全線漲價 海外并購強勁 -波蘭:不認為墜機是俄蓄意 飛行員成調查焦點 圖-154存安全隱患 -五大行紛紛收緊二套房貸 豪宅價格將大漲 二三線樓市或五年繁榮 -日企稱中國高鐵不安全 鐵道部回應 黃光裕案確定14日庭前質證 -中國領導人出訪禮賓改革 民政部:全國80歲以上老人將享津貼 -王家嶺礦難36人遇難 屬特別重大事故 調查組成立 負責人道歉 -廣西全州縣暴發手足口病 13嬰幼兒死 "問題氧"事件處分8責任人 -世博開幕式不超兩小時 投資上億展館將拆除 文化演出全免費
首頁>>中國減災救災行動>>災情速遞>>旱災
中國古代旱災的特點、社會影響與應對措施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4 月 13 日 
關鍵詞: 旱災 干旱 旱情 古代旱災 荒政 地理環境變遷 社會危害 耐瘠 中國古代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中國古代,旱災發生得非常頻繁,而且在發生周期上有逐漸縮短的趨勢。由旱災開始,往往形成一個范圍廣、時間長、危害大的災害鏈。

●旱災使農業生產難以開展,造成局部地區人口銳減,導致經濟惡化和財政危機;旱災引發的流民潮極易引發社會動亂,輕則轉為流寇盜賊,重則發生武裝暴動甚至大規模起義,危及王朝存亡。

●在與干旱的長期斗爭中,古人也積累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抗旱方法,如災前預防、賑濟救災、移民就食、保護植被、改良作物、改進農耕技術等。

“散吏馳驅踏旱丘,沙塵泥土掩雙眸。山中樹木減顏色,澗畔泉源絕細流。處處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無收。下官雖有憂民淚,一擔難肩萬姓憂。”這是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時任平江主簿的王夢雷在親眼目睹湖南大旱引起饑荒,農民顆粒無收、生活無著的凄慘景象后寫下的一首《勘災詩》,為我們留下了旱災發生后社會生活面貌的真實記錄。由于氣候變化、地理環境變遷和社會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旱災在我國歷史上發生頻率較高,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很大。而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人們也逐漸摸索出一系列應對旱災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歷代旱災發生時的情況以及人們的應對措施作一番檢討,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對提高我們對于旱災的認識和抗旱減災能力,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中國古代旱災的主要特點與危害

首先,在中國古代,旱災發生得非常頻繁,而且在發生周期上有逐漸縮短的趨勢。根據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的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西漢建立到1936年,我國共發生旱災1035次,平均每兩年就發生一次。如果把界定旱災的標準降低,那么這個數字就顯得非常保守了。如袁林在《西北災荒史》中統計出隋至民國(581—1949年)期間僅陜西就發生旱災652次,甘寧青地區也有601次,總的數字要比鄧云特的統計大得多。從中國古代旱災發生情況來看,時代越晚,旱災發生的次數越多。鄧云特曾以世紀為單位做過統計: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文獻記載的旱災共有39次;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的400年間有78次,3—6世紀共發生了161次,7—10世紀共有185次,11—14世紀有237次,15—18世紀有291次,19世紀則有73次。這其中固然有資料多寡的因素,但仍反映了旱災發生日益頻繁的情況,到明清時期,甚至經常發生連年旱災。以湖南為例,據湖南歷史考古研究所編《湖南自然災害年表》統計,連續6年發生旱災的有2次,連續5年發生旱災的有3次,連續4年發生旱災的有3次,連續3年發生旱災的有8次,連續2年發生旱災的更是多達15次。

其次,旱災發生周期的不斷縮短,固然與幾千年來冷暖交替的氣候變遷有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巨大影響。隨著人口的增長、農耕的發展、定居生活的普遍化,對部分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逐漸超過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旱等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史念海先生曾對黃土高原生態變化的情況進行考察,認為森林的破壞、生態失衡與農業生產有很大關系。戰國以前這種破壞還不太明顯,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黃土高原上的平原地帶已經沒有了森林,這種破壞在隋唐時期延伸到了山區,而明代中期以后的破壞則是毀滅性的,已經到了難以恢復的地步。另外,歷代一些不合理的農耕制度和耕作技術也是重要原因,濫墾土地、廣種薄收既無法解決糧食問題,又破壞了植被,也加劇了水土的流失(《河山集·三集》148—149頁,人民出版社1988年)。近來又有學者指出,為了追求產量,人們逐漸放棄耐旱且穩產的黍稷等作物,改種需水量大的小麥、玉米等作物,農作物種植品種的這種變化也是旱災增多的一個原因(樊志民、馮風:《關中歷史上的旱災與農業問題研究》,載《農業考古》1997年第3期)。綜而言之,山林破壞、耕作不當、黃沙遍地、水流干涸、旱災日重,形成難以阻遏且日益加速的惡性循環。

再次,由旱災開始,往往形成一個范圍廣、時間長、危害大的災害鏈。旱災使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損失,糧食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往往引發大面積饑荒。如《漢書·王莽傳》載:王莽時,“連年久旱,亡有平歲,北邊及青徐地,人相食……饑民死者十七八。”又如,《明英宗實錄》載:天順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銅鼓、五開等府衛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饑殍者不可勝記。”諸如此類,史不絕書。而歷史經驗和現代科學研究也已經證實,蝗災多與旱災相伴而生。徐光啟云:“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里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于水旱也。”(《農政全書》卷四四)長時間持續的旱災往往還會導致大規模瘟疫的流行,嚴重威脅生命財產安全。如《史記·孝景本紀》載后元二年“大旱。衡山國、河東、云中郡民疫”,《舊唐書·德宗本紀》載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此外,長期干旱也是引發火災的重要誘因。

來源: 光明日報
1   2   3   下一頁  



相關文章:
國家氣象局坦承水平很有限 未能預測出西南旱災
教育部提出要千方百計保障旱災區中小學生活用水
中國水旱災害損失占各類災害總數的60%左右
中國扶貧基金會"甘霖行動"為西南旱災地區募捐
國家將在7月底前向旱災地區調糧142萬噸
旱災引發廣西米價普漲一成 綠豆價格翻倍
四國將就旱災與中國交涉 中方否認與建大壩有關
西南罕見旱災仍無緩解跡象 1.5萬官兵一線抗旱
圖片新聞:
西南大旱引發產業危機:萬億游資滲透炒作農產品
波蘭總統遺體運抵華沙 東歐國家集體哀悼[組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