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視點:2011,道德之問
新華網北京12月28日電(“新華視點”記者)“躲在被窩里我突然想哭了,我不想干坐著享受你們給我的榮譽。”楊艷艷在微博上寫道,“我害怕當這事過去,大家又開始抱怨社會冷漠……”
這個遼寧大二女生,因一個多月前勇救被歹徒刺傷的公交司機,被人們贊為“虎妞”。記者回訪時發現,這個陽光女孩也有憂慮。
感動與疼痛并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這正是2011年中國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的復雜圖景。時至年末,道德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近年來,關于道德的討論從未停止,但從未達到今年的深度和廣度。從這個意義上說,2011年,有理由被看作中國道德建設一個標志之年。
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十周年、改革開放步入第四個十年的大背景下,帶著人們的種種困惑和疑問,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回訪了2011年廣受關注的道德事件當事人,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試圖歷史地、辯證地審視當代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一問】為何道德事件如此觸動國人神經?
2011年10月中旬一個普通的傍晚,一朵小花的凋零震撼了中國。她叫“悅悅”,一個廣東小女孩,年僅兩歲。
那段監控視頻帶著一種尖銳的刺痛進入了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小悅悅相繼被兩車碾壓,而18名路人視而不見,揚長而去。然而,令人震撼的又不僅僅是見死不救者的麻木與冷漠,最后一刻,58歲的拾荒阿婆陳賢妹把一雙溫暖的手伸給了小悅悅。
這個持續時間只有7分鐘的場景仿佛一面多棱鏡,引發了多側面的解讀,而每個國人也從中照見了自己。
“道德”,是2011年人們談論最多的關鍵詞之一,不僅因為小悅悅的遭遇,還因為一連串新聞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觸動著國人的神經--
一把刀。“品學兼優”的大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后又連刺傷者8刀。那刀子仿佛刺在每個人的心頭:人性的沉淪可能到達何等冰冷的地步?
一堆問題食品。“地溝油”“染色饅頭”“瘦肉精”集中曝光,再次動搖了人們在餐桌上的安全感:今天,還有什么能吃嗎?
這些事件遠非“道德”二字所能概括,一些極端案例已經滑向了違法犯罪。如果從另一個側面觀察,2011年道德事件并非只有灰暗的記憶。
一次堅守。當現場清理發生分歧時,特警邵曳戎仍堅持搜尋,終于救出“7·23”特大動車事故最后一個幸存的孩子--人們看見的是可貴的良知。
一種本能。杭州兩歲的妞妞從10層高樓墜落,“最美媽媽”吳菊萍伸出雙臂接住了孩子--人性的光輝又一次綻放在“草根英雄”身上。
還有那些并非“非黑即白”的事。比如一紙判決:天津司機許云鶴一審被判賠償翻護欄的王老太10萬余元,又激起了“助人為樂反被誣陷”的爭論。
壞的、好的、爭議的,三類案例錯綜交織,構成了2011年獨特的道德景觀。如此多面性指向一個難題:應當如何把脈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
記者回訪了“小悅悅事件”18個“見死不救”者之一,看到的是一種高度警惕的眼神:“我不會跟你說一句話的。”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里,有4個人曾從那段視頻中被指認出來。對于他們,鄰居評價:平時多少都有接觸,也不是那種特別冷漠的人。
如今,人們譴責的矛頭已不再集中指向那18個路人,更多的人捫心自問:換了我又會怎樣?如果每個人都可能猶豫,那又是為什么呢?這場波及全社會的譴責和反思本身就證明,中國人并未陷入集體麻木,中國人良知尚存。
誰都不會否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民主、效率、開放、平等、人道等現代理念注入了人們的內心,激發了社會空前活力。但同時,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也比較突出,越來越引起社會強烈關注。
毫無疑問,當“孩子被軋要不要救”“老人倒了要不要扶”這樣的基本道德問題都到了需要討論的時候,我們是應當認真反思了!
事實上,反思從未停止過。22年前,鄧小平同志談到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時指出:“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今天,這一論斷仍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中國市場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生活條件改善了,日子過好了,人們開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精神層面。
不久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的重要論斷,同時指出:“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
2011年,中國現代化進程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口,“道德重建”成為時代的呼喚。在這一點上,中國從上到下已達成共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應當形成怎樣的道德規范?這是時代之問,是13億人民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