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不團圓因無法回家
“其實并不是不想過傳統節日,是客觀原因不允許。”在北京某企業工作的單世強便注定不能回家鄉度過這個中秋,因為對于他來說,這個假期有些短,回趟家耗時又費錢。單世強說,中秋節也因此在他心中的印象越發淡化,他反而會選擇和新同事、老同學一起聚會度過這個小長假。
其實,對于中秋節的看法,六成以上網友仍認為是“傳統重要節日”,但近四成的人認為“順應時代,不必強求”。“我們現在工作都很忙,拉幾個朋友出去玩,也算是過節了。”都市白領薛婷婷這樣認為。
■ 三代人眼里的中秋節
【老年】
那個時代 家家團圓
至今保留中秋吃團圓飯習俗
闔家團聚、擺月餅、吃水果、玩兔兒爺……這是70歲的老北京人陳大椿對早年京城中秋的印象。家住南池子社區的陳大椿出生在解放前的西交民巷。他小時候,那兒修車鋪、糧店、飯館、銀行俱全,在京城大小算條旺市“商業街”。
“那個年代,老百姓是很重視過團圓節的。”陳大椿記得,小時候家里有兩個院子,一到過中秋節,全家老少一般會聚集在中院里,將買來的月餅在院內擺開,全家人圍坐桌前,一塊兒觀賞天上圓圓的月亮。大人們除了吃飯,還要喝上幾盅酒。
“像一些大戶人家,還會自己烤月餅。”但最令兒時的陳大椿感興趣的不是吃,而是玩兔兒爺。那是每年老北京人中秋時節才能買到的稀罕玩藝兒。一到過節,陳大椿都會跟家里大人央求買兔兒爺,而因為這個特殊的日子,孩子們的小愿望都能被滿足。
“兔兒爺洗澡——癱啦、兔兒爺拍心口——沒心沒肺。”陳大椿現在還能想起這些歇后語。18歲時,陳大椿告別了西交民巷,也告別了童年過中秋節的院落。
因為陳大椿老兩口身子骨仍硬朗,他們家還是將團聚的老習俗保持了下來。這個中秋,兒孫們將回家來一起度過,不過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水果也不再是中秋的“專享”,一家人選擇找個不錯的飯店,共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