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班族青年的娛樂生活其實相當單調,最核心的玩法就是開PARTY,一幫人周末聚在一起,喝個爛醉,然后回家睡覺。
Jason這樣的美國人,并沒有把買房子當作人生目標,更不會把房子和婚姻套在一起。美國青年人更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追求快樂。美國很多夫妻都住在租來的房子里,女方不會覺得男方必須要買一套房子給她才可以結婚。如果雙方想買房子,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里人口多了,當爸爸媽媽了,需要更多的房間。
“有些人認為買房不劃算。”在加州圣地亞哥,如果要買套兩三層樓的小別墅,大概需要50萬美元,如果是靠海的好地段,至少要90萬美元。再加上美國現在實行產權稅,就是每年對有房產的人征稅,稅率是2%。如果一家人擁有一套50萬美元的房子,那么他們每年還要繳1萬美元的稅,一直繳到老死。而前面算過,租一套房一年也就一兩萬美元。這樣算來,買房和租房花費沒有太大差別。當然,這是年輕人的計算方法,對中老年人來說,還是會考慮買房。
與北美大陸相對應的南美洲,多數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更加類似,這些國家的城市化也是近幾十年來很重要的社會經濟現象。如墨西哥城人口近2000萬,超過墨西哥全國人口20%;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人口640萬,占全國人口15.2%……
然而,據在哥倫比亞做實習交換生的中國政法大學學生陸琳觀察,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中并沒有出現類似北京唐家嶺、小月河、馬連洼那樣的畢業大學生低收入聚居村。陸琳分析,哥倫比亞的大學幾乎不提供學生宿舍,所以大多數的學生高中畢業后都選擇在家鄉上大學,或者說就近入學。因此,在哥倫比亞因上大學而帶來的人口遷移并不多,而這種遷移卻是中國年輕人融入大城市的主要途徑。
“其實,我覺得國內的蝸居現象主要是針對考入大城市學校的畢業生,以及畢業后在大城市工作的外來學生。對于在本城市上大學的學生們來說,蝸居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無論薪水多低,或者房價多么昂貴,最起碼有自己的家,可以‘居’一下,而不至于蝸居。”所以,對于就近入學的哥倫比亞青年來說,不存在蝸居的先決條件——家在哪里上學就在哪里,畢業后就在家鄉工作。因而,至今陸琳還沒見到哥倫比亞有非常明顯的蝸居現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哥倫比亞,能考到大城市的外來學生,除了成績優異以外,通常家庭條件也不錯。既然外來學生沒有便宜宿舍住,那么到大城市上學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自己要有能力租房。加之哥倫比亞的房租也很貴,當地政府對于學生又沒有任何補貼和優惠政策,交通費、醫療費、保險費用都是按照成人標準收取,所以能來大城市上學的基本都是家里經濟條件不錯的學生。如果這些學生畢業后留在大城市工作,一般家里也會出錢在大城市購置一套房產。
在哥倫比亞,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都能找到白領工作,比如在銀行、外貿公司等工作。陸琳認識的大學畢業生最基礎的工作是在“呼叫中心”做接線員,但也不是一般的接線員,而是有特別的語言和知識要求。
但大學畢業生要靠自己的能力買房,也必須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也有很多青年用貸款的方式購房,但哥倫比亞并沒有買房才能結婚的文化風俗,也不存在“丈母娘的剛性需求”。他們很想得開,注重“享受當下”,一般年輕人結婚之后也不著急買房,就兩個人在外面租房,等有了小孩再說。在哥倫比亞,基本每家都會有兩個以上孩子。 (唐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