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1月4日報道考上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獎勵6萬元,考上廣西區直機關公務員獎勵3萬元,考上桂林市直機關公務員獎勵1萬元……2010年新年伊始,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正式實施的對考上公務員的恭城青年進行獎勵的政策,一經推出,便引發各方爭議。
1月1日,記者在恭城采訪時,看到了由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于2009年12月11日下發的《恭城瑤族自治縣考錄公務員獎勵暫行辦法》的通知。
該《辦法》規定,給予獎勵的人員必須符合一定條件:通過公開招考選拔考錄為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廣西區直機關、桂林市直機關的公務員,包括考錄為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的人員;籍貫為恭城且在恭城生活十年以上;其父母戶籍在恭城且定居十年以上或在恭城退休定居的。對于符合獎勵條件的考錄為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的一次性獎勵6萬元;考錄為廣西區直機關公務員的一次性獎勵3萬元;考錄為桂林市直機關公務員的一次性獎勵1萬元。
《辦法》中提到,縣財政將設立考錄公務員獎勵基金,專項用于各年度的公務員考錄獎勵。獎勵每年進行一次,在每年的12月30日前完成對當年符合條件申領人員的獎勵兌現。該獎勵辦法從2010年1月1日起實施。
記者多方輾轉想采訪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領導,了解出臺該獎勵辦法的詳細背景和具體操作情況,但多位領導均表示“公務繁忙無法接受采訪”,個別領導間接向記者傳達意見:“獎勵只為激勵考生,并無其他過多考慮。”
■據《南國早報》
“考公務員有獎”與一個小城的“人脈布局”
今日社評
2009年末,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下發《恭城瑤族自治縣考錄公務員獎勵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已經于2010年1月1日起生效。
既然是政府決議,自然少不了對所議事項的堂皇解釋:“為增強我縣青年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鼓勵我縣青年積極參加公務員考試,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層次,經研究,決定對考錄為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直機關、桂林市市直機關的公務員給予獎勵。”
但該《辦法》的具體規定,與上述解釋之間卻頗有方枘圓鑿之感。《辦法》規定,身為恭城籍青年而考錄為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的,一次性獎勵6萬元;考錄為廣西區直機關公務員的一次性獎勵3萬元;考錄為桂林市直機關公務員的一次性獎勵1萬元。不僅在公務員序列之外另辟“就業渠道”的青年不在獎勵之列,就連考錄為恭城縣當地公務員的青年,也無緣獲得政府獎勵。對“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層次”做如此狹隘的理解,該《辦法》也算開了先河。在該《辦法》的獎勵和引導之下,該縣青年究竟是拓寬了就業渠道,還是進一步收窄了就業渠道,凡有正常思維的人,想必都不難判斷。
真正的答案,或許還是要到《辦法》中的另外一些細節中尋找。除了考取相應層級的公務員之外,獲得該《辦法》所規定的獎勵,還需具備兩個先決條件:籍貫為恭城且在恭城生活十年以上;其父母戶籍在恭城且定居十年以上或在恭城退休定居的。
把《辦法》所規定的條件綜合一下,能夠獲得縣政府獎勵的青年,實際為這樣一批人才:“根”在恭城、情系家鄉,而人在中央、自治區、上級市等各級政府擔任公務員,并可能謀求進一步發展的恭城子弟。
至此不難看出,拓寬就業渠道為虛,拓寬本縣在各級政府中的人脈資源,才是《辦法》的實際目的。由此,考取本縣公務員者不予獎勵,也就不足為怪。
人脈關系,在中國歷來是重要的資源,同鄉、同年、同學、同事,都會在一般的社會關系之外,增加格外的關聯和親近。且不論舊時官場同年、鄉黨之間的相互照應,現在各地大員進京公干,聯絡、宴請在京鄉籍“成功人士”,也是必需的功課。酒席宴間,自然不會有具體的事務,但聯絡感情、互通消息,卻是長線的投資。恭城縣在被動地聯絡之外,開始主動地培養,其進一步拓寬人脈資源的部署,更是卓有遠見。
在傳統的人脈關系思路之外,我國現有的資源分配渠道和分配方式,也為恭城縣的“人脈布局”提供了現實的合理性。雖然我國現有的行政體制,從理論上保證了各種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恭城這樣相對落后的偏僻小縣理論上享有各種政策或財政的扶持,但這些政策扶持能否真正落實為實際的“好處”,卻往往取決于本地的實際情況能否有順暢的渠道為上級政府所獲知,并能夠真正投以關注的目光。而恰恰是現有的行政層級制度,可能使類似的渠道并不足夠順暢。扶貧項目、試點工程,乃至各種政府工程,往往不得不借助各種人脈關系,才能得以落到某個幸運的地方。實行多年的上級干部“掛職鍛煉”制度,之所以能夠得到基層政府的廣泛支持和歡迎,“掛職干部”能夠動員在原上級政府掌握的資源,為所“掛職”的地方提供各種幫助,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對恭城縣“人脈布局”的做法,作泛泛的道德批評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需要借此檢討的,倒是現有的行政體系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改進,以改變各級政府對人脈資源的過分依賴。對于恭城縣百姓而言,政府投資經營“人脈資源”能否取得實際的效果,也需要嚴加考證和監督。否則,政府花著當地百姓的稅款,卻補貼了幾個一去不回的“白眼狼”,豈不冤枉?北京青年報
(本文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