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引發了公眾焦慮
職業賽車手韓寒在博客中談到了這一事件,對于70碼的說法,他評論:“為什么交警部門能快速得出70碼的判斷,僅僅是因為肇事者說70碼。70碼正好卡在超速是否達到50%的一個區域內,如果超過了75碼,那性質又不一樣了,這其中可能有對交通規則和事故處理比較熟悉的人的指點。”
理性分析警方對飆車案的初次通報,一直關注此案的杭州市民陳林認為,雖然不能確切地說警方偏袒,但其輕率、不嚴謹的表述,讓人覺得警方在替飆車肇事者開脫。“在人們潛意識中,似乎要以這種家庭背景,尋找警方所扮演的角色答案,并試圖最終指出一種權大于法、或者富人以非正常手段干擾對執法公正的影響。”
綜觀事件,有人認為,肇事者身上的“富人”標簽,無疑放大了這起交通事故的含義。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社會公正問題。”一位網友認為,這場車禍之所以引人關注,不僅在于“富家子弟把城市道路當F1賽道”,也不僅在于肇事者的態度問題,而在于:一個人違法,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不能妨礙法律對他作出裁決;一個人無辜地倒在血泊中,不管他是大學生還是乞丐,都應該得到正義的支持。
顯然,問題就在于此。一位市民認為,事件發生后,作為肇事者的胡斌為什么仍然能夠“自由活動”?經過改裝的車輛,有“多次違章、超速記錄”,卻毫發未損,這才是橫在人們心底的疑問。
市民王民告訴記者,早在2006年4月,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就曾發布《杭州市公安局關于禁止機動車飆車等有關事項的通告》,可見飆車現象不是今日才有。
但事實上,飆車現象并未絕跡。一位住在事故發生地點附近的網友說,無論白天還是晚上,他都經常能聽到那種刺耳的呼嘯聲。
在“南都德加”和文二西路上,一名保安和一名保潔員先后對記者說,他們經常聽到、看到,尤其是晚上,這條路上常有一些飆車者,帶著大馬力的轟鳴聲呼嘯而過。即使不說安全隱患,噪聲也十分擾民。
“按規定,汽車是不能隨意改裝的,無論從噪音還是環境污染的角度,都是不允許的。”居住在此的劉女士說。而現在,這樣的車不僅上路了,還在晚上八九點的鬧市區里飆車,這樣的改裝車為什么能屢屢光明正大地飆車?
浙江大學教師王瑩則把事件指向飆車案暴露出的公共治理方面的不足。“譚卓的遭遇不是一個人的悲劇”,在不少人看來,杭州飆車案的事態擴大,進而演變為全國關注的公共話題,肇事者及遇難者的身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發布會上“車速70公里”、“飆車只是民間的說法”等說辭,無疑是點燃網友懷疑執法不公的導火索。
“事故雙方的身份對峙只是外因,普通民眾的反應也并非完全出于‘仇富’,此事件是在人們的擔心和失望中,引發了公眾的焦慮。”一位社會學者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