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平衡點
爭執不下之時,“武廣辦”曾經想過申請法院強拆。“但等不及,一進司法程序,至少要半年時間。”
幸而事件未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回顧與“釘子戶”之爭,趙志鵬總結認為“前期工作如果更細些會更好。”
“整個拆遷期間,政府給我們的時間太少了,來不及考慮清楚。”梁培對記者報怨道。
不少區政府官員承認,對于拆遷戶而言,拆遷意味著他們從獨門獨戶的居住轉變為公寓式居住,意味著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肯定是做出了犧牲”。
拆遷期間,亦有社員對政府的工作效率提出質疑:早在2003年就有征地的消息傳出,為何五六年過去了,連塊復建房的地都沒選好?
趙志鵬對此的解釋是,2003年只是有關部門形成意向,真正的工作是2005年后開展的。此外,在復遷房選址工作中經歷了波折,第一次選址因過于靠近鐵路未通過環評,不得不重新選擇。不過他也承認,如果把前期工作做得更扎實些,“把建好的復建房放在村民面前,工作肯定容易得多。”
“對地方政府而言,現在拆遷工作不是第一難,也差不多是最難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區政府官員這樣感慨,“為何如今釘子戶層出不窮?從一個釘子到一個釘群?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這名官員指出,在拆遷問題上,香港同行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比如說與拆遷戶的談判工作,香港政府的做法是向專業社工購買服務,利用其專業經驗出面溝通,效果好而且不易產生沖突。但我們這里,是政府將這部分溝通、安撫的職責包攬了下來。”
黃榮元則認為,“對于政府來說,必須在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這是和諧社會的前提。”
“現在就是保佑復建房按期交付吧。” 對于剛剛過去的這段日子,梁培面對記者不愿多談,這句話已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 (記者王舒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