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鐵路與一個村莊
梁培,增滘聯社南約二社社員,高中文化。他對自己的稱謂是“自由職業者”。打過工,做過小生意,現在依靠幫人運輸花卉謀生。1998年,他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蓋起了一幢二層小樓,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這是我唯一一所房子”,他說。
類似的小樓在這個富裕的廣東村莊中并不少見。1998年的時候,當地蓋這樣一座小樓,造價大約是每平方米800至900元,建筑面積100至500平方米不等。
增滘聯社位于廣州市西部,毗鄰珠江,下轄南約等8個二級社,是個典型的“城中村”。上世紀80和90年代,與當地許多村莊類似,增滘聯社曾經依靠出租集體土地獲得了不菲的收入,“多的時候一年上百萬”。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聯社手中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原來有3000多畝地,現在可用于經濟發展的地不足300畝了”,增滘聯社副社長梁兆威介紹說。
2005年6月23日,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武廣鐵路客運專線在長沙首先開始動工。據武廣線廣州建設部副指揮長諶小平介紹,這條全長968公里的客運專線是“我國目前線路里程最長、技術標準最高、投資最多的鐵路客運專線”,設計時速350公里。由鐵道部代表國家,加上廣東、湖南、湖北三省組成四大股東,地方政府主要以土地作為本金入股。
這條鐵路恰恰從增滘聯社南約二社的土地上穿過。根據要求,鐵路兩側20米控制區以內的房屋需要拆遷,共涉及75戶社員,其中包括梁培,也包括梁兆威。
2005年底,廣州市荔灣區武廣鐵路項目征地拆遷指揮部辦公室(簡稱“武廣辦”)成立。2008年7月,“武廣辦”開始面向社員簽訂拆遷合同。“最初的工作目標是在兩個月之內完成拆遷。”負責人趙志鵬說。
39歲的趙志鵬來自荔灣區土地開發中心,多年從事城市征地拆遷工作。不過,如今他承認,“從后來事件的發展看,我們一開始就低估了工作的難度。”
補償標準之爭
2007年底,在完成國有廠房及集體土地補償工作后,“武廣辦”便開始著手將拆遷政策初稿發放給社員,同時征詢社員意見。從2007年到2008年7月,“記不得開了多少次會,每一次都吵得不可開交”,補償方案數易其稿。
2008年7月,最終補償方案獲區政府通過。“這是綜合考慮財政支付能力、地區經濟條件及房價上漲、村民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后的結果。”趙志鵬介紹說。
根據這份補償方案,被拆遷社員如果選擇全棄產,可獲得每平方米最高4200元的貨幣補償,如果選擇復建房,補償標準則為拆一補一,此外還發放每月每平方米20元,為期兩年的臨遷補助。
多數社員接受了這個方案,社員代表梁國祥第一個在協議上簽了字,梁兆威緊隨其后。
梁國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說是拆一補一,實際操作中,‘拆’按建筑面積計算,‘補’按套內面積計算,再加上臨遷費和裝修補助,完全可以彌補當年的建房成本,外加白得一套房。”此次拆遷中,他有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拆。
不過,梁培等人并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看來,補償標準依然過低了。
在趙志鵬那里,記者看到了“釘子戶”發來的一份傳真材料,其中向“武廣辦”提出10點疑問,并給出兩個賠償方案。其核心是“要求按照被拆遷房屋建筑面積,每平方米7500元進行賠償,同時首層房屋‘拆一補二’”。
“釘子戶”們舉出荔灣區花地河邊某樓盤為例,“最紅火時每平方米賣到15000元,為何只賠我4000多元?”
據了解,目前,荔灣區普通商品房售價仍在每平方米7000—10000元左右。趙志鵬也承認,如果被拆遷戶只拿到每平方米4000多元賠償,“在同一地段是買不到房子的。”
“釘子戶”們亦舉出廣州其它地區的拆遷標準為依據,“比如南海黃岐、里水等地拆遷,就是拆一補二。”
但是,趙志鵬指出,拆遷補償價格是根據該地區樓盤的平均狀況進行評估確認的,而不是某幢樓盤的最高價格。更重要的是,這次拆遷是出于國家公益事業的需要,對集體土地上的個人附著物進行賠償,不同于個別繁華地段的商業開發。
至于為何不能“拆一補二”,趙志鵬的說法是“我們在政策上找不到支持。”
“釘子戶”們的另一個顧慮,是復遷房能否如期交到他們手上。截至2008年7月,復遷房剛剛從廣州市規劃局獲得選址意見書,許多手續尚在辦理之中。這座“紙上樓閣”未免讓部分社員感到不踏實。
趙志鵬說,為打消拆遷戶這種顧慮,“武廣辦”曾經設想過先將補償款發到拆遷戶手中,復建房完工后,再由拆遷戶按每平方米2500元的成本價回購的方案。“但算一下,這種方案要多拿出1個億,財政吃不消。”據了解,荔灣區在整個武廣鐵路拆遷中,為國有廠房、集體土地和拆遷戶付出的補償款總額為2.9億元。
2008年9月17日晚12點,是“武廣辦”劃定的簽訂協議的最后期限,75戶拆遷戶中,有61戶簽訂了協議,余下的14戶則堅持著自己的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