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售的熊掌
當地市場上出售的捕獵夾
空蕩蕩的樹林
幾個月前,沈孝輝曾帶著幾名研究者,重新探訪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十幾個小時的穿行中,除了幾對腳印,他們什么動物都沒瞧見。
樹林里空蕩蕩的。十幾年前可不是這樣,那時候,“還年輕”的沈孝輝每次鉆進樹林,都能看見一群群馬鹿掠過。根據一名專家制定的長白山偶蹄目動物統計,林子里能看見的動物有東北虎、遠東豹、青羊、獐子等。如今,同樣的考察不再有人進行,而林子里也沉寂下來。
沈孝輝感嘆道:“表面看來,長白山的林子還在,實際上,里頭已經沒有什么東西了。”
空蕩蕩的樹林里,馬鹿稀少了,慢吞吞的熊和性子暴躁的野豬也稀少了。一個曾經遠近聞名的獵人,親手殺死過十幾頭黑熊,那時候,熊、野豬、狍子和貂,是森林里最活躍的生物。而如今,看見其中任何一只都已經變得困難。
那個獵人交了槍,改行做生意了。而與古老的狩獵故事一同消失的,是動物們閃過的身影。過度的獵殺,加上人工活動的影響,極大侵占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在二道白河鎮一戶普通人家,打開灰舊的澳柯瑪牌冰柜,有一只50厘米長的黑熊尸體。黑熊大約5個月大,已經被冷凍了兩年,毛發僵硬,掛滿冰凌,僵硬的小爪子里還殘留著黑色的松油。兩年前,它因為偷吃松子被發現,一槍致命。
冰凍的熊崽子,記錄著長白山里發生過的殺戮。而這種殺戮,并沒有絕跡。在長白山附近,與盜獵有關的私下買賣,生意仍然興隆。
盡管熊的數量大大減少,獵熊仍然是一門謀生的行當。不久前,兩名當地人用炸藥制作誘餌,企圖炸熊,結果誤將兩名工人炸死,這個案件在當地轟動一時。
“靠山吃山”仍然是許多當地人信奉的生活哲學。在二道白河,你可以聽到許多這樣的消息。兩年前,一個獵人追蹤一只母棕熊,一直追了一天一夜,終于把她和兩只未成年的小熊全部槍殺。殺死的熊頭被制成標本,叫價7000~8000元。一年前,一只幾個月大的黑熊失去媽媽,很快也被擊殺,熊掌被砍下來送人,至今還擺在冰箱里。
在長白山地區,熊掌是許多高檔宴席上不可缺少的菜肴,也是送禮的佳品。如今,年底到了,熊掌買賣開始活躍起來。今年熊掌價格比往年略高,一公斤由1000元漲到了1500元。如果是送禮,要講究“一前一后”,兩只熊掌,大約2公斤。
做熊掌需要很高的技術,還需要專門的工具。先用熱水將毛拔去,然后用剔刀每隔兩三厘米割開一道小口,用鑷子將熊掌的骨頭一段段取出,最后再將傷口抿住,看上去完整無缺。這樣的熊掌,用野蜜蜂的蜂巢煮去腥味,才能上桌。
一只熊掌,往往早上開始做,晚上才能吃到。因此,各大酒店的廚師代做熊掌,每只要收費300元。一盤做好的熊掌,價格超過2000元。
一個負責聯系熊掌買賣的線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除了有錢人和官員,普通人很少吃得起熊掌。”這名線人負責為買方和賣方牽頭,他的手機不時接到要求購買熊掌的電話,雙方只要花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約定價格、交貨的時間和地點。而購買熊掌的人,除了二道白河鎮各大酒店的采購部門,其他多數都是用來送禮。
他清楚地記得,一名地方官員的弟弟剛剛買去一對熊掌。而另一對賣掉不久的熊掌,則是被一個亟須辦貸款的人,送給了某地農村信用社的主任。
熊掌來路廣泛。由于當地收購已完全不能滿足需求,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熊掌從俄羅斯走私到這里。不久以前,曾有當地商人一次從外面進了6000斤熊掌。這些貨物“從來不愁銷路”。
做好的熊掌,除了端上餐桌,也有可能當做禮物送到家里。還有的被包裝整齊,送往外地。一名線人曾經在當地某大酒店的廚房,看到廚師將8碗烹好的熊掌裝在青花瓷碗里,包裝停頓,準備運去北京送禮。
在金錢的驅使下,長白山的一切動物都被人虎視眈眈。從熊、野豬、狍子到紫貂、雕鸮乃至林蛙,無不在人們的追捕之列。經過線人指引,記者見到了猞猁、鴛鴦的標本,見到剛剛打死的毛腳和正在掙扎的花尾榛雞。官方關于野生動物買賣的突擊行動年復一年,但這些保護動物并沒有擺脫噩運。
在一戶專門販賣動物標本的人家,一只剛剛死去的金雕被擺成各種姿勢,向有意購買的人展示。這種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如今在長白山地區已經寥寥可數。
不久以后,它就會被藥水浸泡,制成展翅翱翔的樣子。這樣一只金雕標本價值4.5萬元。而購買者往往會要求配成一雌一雄一對兒,因為這樣“吉利”。
曾經有北京某資源集團的老總,開著豪華汽車來到這戶人家,買走了兩只金雕標本。它們保持著僵硬的翱翔姿勢,離開了這片已經不適合翱翔的森林。
冬天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人跡罕至。大雪蓋住了一切不安的痕跡,只在樹林深處,才能看到松鼠或飛鳥掠過的痕跡。
但長白山下的二道白河鎮里卻躁動不安。一名政府工作人員咽了口酒,嘟囔著:“長白山是一塊肉,政府分一塊,大款分一塊,老百姓再分一塊,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分完。”
貴賓接待中心馬上就要開業了。盡管連續下了幾場雪,但裝修工人還是不停地忙活著。在長白山,冬天并不能阻止一場工程,不管它是不是面臨舉報和調查。既然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的成片原始林,也已經因為礙事被砍倒了,還有什么能妨礙它呢?(本報記者張偉文并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