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7日),省民政廳向本報獨家發布了《廣東省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8—2012)》,綱要提出,要積極推進政社分離,樹立慈善事業的公信力,全面激活慈善事業的生命力。這是民政部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發布兩年之后,我省對全省慈善事業首次作出的整體規劃。省慈善總會秘書長方炎松對此進行了解讀。
善款增值
善款單“吃利息”還不夠
綱要在主要工作目標中明確提出要擴大慈善救助的“品牌”效應,到2012年力爭形成一批慈善救助“品牌”項目。主管部門將有什么明確措施?
解讀:根據規劃,慈善項目推廣重點在安老、助孤、幫殘、濟困、賑災、助醫等方面,并將逐步向環境保護項目、文化藝術項目方面拓展。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公共傳媒,借鑒企業項目商業化操作模式,加大慈善項目的社會推廣,培養一批社會認可的“品牌”慈善項目。
在國內投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善款的保值增值是目前我國慈善事業中的一大工作難點。我省的現狀如何?現在出臺的綱要,對此提出了什么要求?有哪些成功經驗可為參考?
解讀:目前,我省慈善基金如何保值增值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多年來,銀行存款吸息一直是我省慈善機構存放資金的首選,只有廣州市慈善會、江門市慈善會等少數慈善機構利用慈善基金建設了慈善物業,對于我省那些創始基金不多且要自收自支的慈善機構來說,微薄的銀行利息使其運作經費明顯不足。
在這方面,中華慈善總會、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的一些慈善機構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即將慈善基金委托金融機構進行信托投資。綱要已經提出,要加強開展與國內外慈善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學習和借鑒國內外這些發展慈善事業的理念和工作方法。
政社分開
由“行政認捐”到“市場勸捐”
推進政社分離,某種意義上就要改變目前依賴行政動員的認捐方式,推進慈善捐贈的社會化,實現向市場化自主自愿捐贈,以未來的幾年里,民營經濟發達的廣東將如何實現這一轉變?
解讀:今后將加強培育勸募市場,凡慈善組織可以承擔的事務,逐步移交給慈善組織,并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鼓勵和支持慈善組織獨立地、創造性地發揮作用。
還將完善“冠名慈善基金”等勸募方式,建立專門面向企業的慈善約談制度,積極向企業募集資金,加快慈善捐贈社會化,實現籌款和服務分離、多方共贏。
登記備案
“民辦”、“官辦”慈善一視同仁
在很多社區,都有“老人協會”、“志愿者協會”、“殘疾人協會”等民間慈善組織,相當一部分還是“黑戶”,沒有法人資格,也沒有登記備案。其合法性將如何解決?
解讀:對這些分散于各個社區、不具備法人條件的民間組織,如將根據慈善事業發展的需要,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作為業務主管單位,登記管理機關可予備案。而且,民間實施已被定為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大原則,提倡和積極推行政社分離,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大趨勢。政府只需在制度、法律、政策等層面上,為慈善機構能力的全面提升與發揮創造有利條件,使其成為真正的營運主體。
此外,還準備采取“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等形式,充分發揮慈善福利機構在安老、扶孤、助殘等方面的作用。轉變政府職能,推行購買福利服務制度,對社會力量興辦的慈善福利機構和公辦機構一視同仁,通過貨幣支付、政策扶持、制定行業標準、建立職業認證制度等方式,推動社會力量興辦慈善福利機構。爭取到2012年,注冊登記社區志愿者要占到城鎮人口的5%。
透明管理
第三方評估增強慈善公信
目前,社會上有人認為捐贈款項流向不夠透明,影響了慈善事業的公信力。那么,慈善事業的社會公信力將如何廣泛建立?
解讀:以后慈善組織要建立慈善事業社會大眾評議機制,引導社會大眾參與對慈善事業發展的評議,充分采納社會各界提出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深入了解資助項目的詳細情況并通過座談會、信息通報、個別訪談等形式,向捐贈人進行反饋,確保捐贈人對捐贈款物使用情況、項目實施情況等具有完全的知情權,增強慈善資助項目的可信度。
還要推動在慈善組織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決策、執行和監督分離的運行機制,建立規范、公開的財務管理制度,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和公示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推動慈善組織制定行業規則和行業標準,加強行業監督,形成行業自律機制;推動第三方評估機制建設,制定評估規程和評估指標,適時開展評估工作,及時發布評估結果;推動社會監督的制度建設,加強對慈善組織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公眾監督,逐步形成自律和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提高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全面激活慈善事業的活力。(記者周志坤徐林通訊員劉志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