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關于GDP“縮水”的消息,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經濟普查修訂后的GDP排名讓注水數字無所遁形,并因此而引發各省GDP排名的“地震”,改變了各省(市、區)原先排定的“英雄座次表”。據報道,經濟普查修訂使12省GDP縮水,5個省(市、區)位次前移,7省(市、區)位次后移。
誠如該報道所言,由于長期以來,GDP是考核干部政績的“硬指標”,GDP數字高,說明干部能力強,可能升遷;數字低,就被認為分管官員能力不行,不但升不了官,還可能被“末位淘汰”。因此,對于GDP“注水”以及現在“縮水”,應該是在公眾意料之中的。
把“注水”的GDP擠干其中的水分,這種勇于自我否定和修訂的勇氣值得稱道。但是,這種你上我下的小小修訂,無非只是使有的地區臉上無光,有的地區“喜出望外”而已,而對于徹底改變和糾正已經異化的GDP崇拜情結,顯然并沒有根本性的療效。只要GDP是考核干部政績“硬指標”不息,“注水”行為就會不止。
除卻GDP“注水”這種不光彩的因素,更應看到的是,對于GDP本身的合理性爭議已經越來越強烈。去年11月21日《中國經濟周刊》報道,2003年在爭議,2004年仍然在爭議。但到2005年時,中國民眾對GDP已經越來越淡漠。之所以淡漠,無非就是有增長而無發展,公眾并沒有從GDP增長中享受福利;GDP僅僅成為官員政績的體現,而不是百姓幸福指數的標志。
更重要的是,被薩繆爾森稱之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的GDP,雖然是一個重要指標,但卻不是上帝,不是萬能的。就像羅伯特·肯尼迪當年競選總統時說的那樣,“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這種東西”。關于這一點,《南風窗》主編秦朔在其《GDP先生的講述》一文中,也有過比較生動的講述:我不衡量社會成本,也就是本來應該由企業承擔卻讓外部承擔的成本;我不衡量增長的代價和方式;我不衡量效益、效率、質量和實際國民財富;我不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我不衡量價值的判斷,例如社會公正,例如幸福;我不衡量分配。你為何崇拜我?
鑒于各方面的考慮,不可否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GDP仍然是中國經濟必須重視的重要指標。但是重視并不等于盲目崇拜和病態依賴。無論是從GDP本身的弊端來看,還是從GDP在我國已經被異化、注水和弄虛作假、公眾越來越淡漠化的尷尬現實來看,我們都需要在重視的基礎上為GDP加入新的內涵,從盲目崇拜和病態依賴走向超越。
能夠“輔佐”、修正或者說超越GDP的,就是GNH(G ro ss N a tion a l H app in e ss國民幸??傊?的概念。GNH最早是由南亞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并成為第一個采用GNH代替GDP的國家。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并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GNH作為一種替代的現代化理念,正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筆者認為,我們雖然未必極端的用GNH代替GDP,但是最起碼應該提到與GDP對等的地位上來,從而使我們的各級政府在重視GDP的同時,也能更多的關注國民的幸福指數,而不是再單純和盲目的追求“有增長而無發展”的GDP,從而實現對GDP由盲目崇拜、病態依賴到超越的終極價值。(石敬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