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回蕩千古的《敕勒歌》留給人們的印象根深蒂固——內蒙古就是一望無際蒼蒼茫茫的大草原。而如今紅遍歌壇傳唱不衰的草原歌曲,告訴人們的依然是一派牧野景象——“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如今,當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速度高居全國前位時,開發建設熱浪翻涌,內蒙古人想聽到的最高興的贊譽是:“你們的大草原真美!”
在一次亦得亦失的輪回中,內蒙古經歷了一次綠色回歸的洗禮。游走于傳統與現代的內蒙古,一方面追逐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步伐,一方面又在竭力還原和留住傳統與美麗。在呼喚現代渴求發展的同時,內蒙古人也愈來愈清晰了一種發展思路:草原是內蒙古最大的優勢,草原是內蒙古最好的競爭資源。
當綠色褪去:還能談發展嗎
每天早上8點和下午5點,55歲的嘎日布總要趕著自家的奶牛到村里唯一的奶站去擠奶,飼養奶牛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內容,和呼和浩特市周邊的許多農民沒什么區別。
但嘎日布是牧民,她在距離呼和浩特700多公里的錫林郭勒草原長大。6年前,她和伊利勒特蘇木的幾十戶牧民一起從草原搬進了錫林浩特市,住進市東郊的欣康移民村。
“那時候,我家有5000多畝草場,只養著三四十只羊,草還不夠吃,家里勞動力又少,實在沒法維持生活,”嘎日布說,“草場退化的太厲害了!”
總面積近3億畝的錫林郭勒草原,一直是內蒙古的畜牧業基地。上世紀80年代,由于長期的超載過牧和草原建設投入不足,加上自然災害不斷,這片北方的生態屏障萎縮破碎了。
世紀之交的那幾次沙塵暴,永遠是草原的恥辱,當身在北京的人們驚異于漫天的黃沙時,更難想像這竟是從內蒙古刮來的。千年的草原印象被沙塵暴擊碎了!據統計,內蒙古13億畝草場退化沙化一度曾達到5.8億畝。生態的惡化使內蒙古從政府官員到牧民都明白一個道理,草原和綠色對于內蒙古太重要了,當失去綠色時,就會失去發展的基礎。
綠色回歸:折射發展理念轉變
為了使翡翠般的草原不再失色與萎縮,今天的內蒙古草原牧區紛紛提出了圍封草場、轉移人口、保護生態的發展戰略,從重視草原的生產功能到回歸草原的生態功能,這是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發展史上的一大變局。讓綠色回歸,折射了內蒙古人發展理念的轉變。
擁有13億畝之多天然草原的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人們沒有理由不珍惜她、保護她。從2000年始,內蒙古實施禁牧、休牧和輪牧已7個年頭了,到2006年底,內蒙古已有7億多畝草原禁牧、休牧和輪牧,重新休養生息。為了草原多綠色,放下羊鞭別牧場——草原退化較為嚴重的錫林郭勒盟,已有5萬多牧民告別草場。
10年前,記者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采訪時,當地林業工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們為國家提供了多少億立方米優質木材。2000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數十萬林區人放下斧鋸成了營林人。據內蒙古森工集團總經理孫扎根介紹,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森林經營目標已轉變為以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為主,林區生態公益林面積大幅度增加,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蓄積量凈增近6500萬立方米,用材林與生態林的比例由過去的90:10變為現在的31:69。這種數據的逆轉,讓人領悟的是一種理念轉變和理性回歸:綠色無價。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內蒙古過去許多低產的坡地已退耕歸還綠色,人們更多地看重了它們的生態功用。
2000年以來,內蒙古逐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6億畝,荒漠化土地減少2400萬畝,沙化土地減少730萬畝,生態治理速度已超過沙化擴展速度。7年來,國家先后投入近200億元,幫助內蒙古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工程,內蒙古的生態并呈現出“整體惡化得到遏制,局部好轉”的好勢頭。
在最近的10年間,一批頑強治沙、改變家園、呼喚綠色的英雄出現在內蒙古:殷玉珍、王明海、永青加布等等。治沙英雄的出現,是內蒙古綠色回歸的一個信號。他們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硬是憑借個人的力量圓了綠色的夢。
綠色草原:名牌產品之魂
如今,提起伊利、蒙牛兩大乳品公司,可謂家喻戶曉,高科技含量的養殖牧場、世界領先的生產線,讓它們引領中國的乳業發展。這里除了企業自食的努力外,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綠色、無污染的品質是他們最大的賣點。草原和綠色,征服了挑剔的消費者;草原和綠色,是內蒙古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賴以柱其間”的魂。
今天,內蒙古眾多的企業認識到:產品的競爭力之源在“內蒙古大草原”這六個字。于是綠色食品產業巧借“無污染大草原”所蘊含的商機,依托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綠色食品原料,在現代消費“健康風”的鼓舞下異軍突起——乳業成功了,已造就了國內數一數二的龍頭企業;肉食品加工業成功了,草原興發、小肥門羊、小尾羊等一批企業勢頭正勁;羊絨加工企業成功了,鄂爾多斯、鹿王等一批企業享譽國內外市場;就連神華集團準格爾能源公司的煤炭,也打出了“綠色煤炭”的招牌……綠色草原造就了綠色名牌,成為內蒙古經濟抹上了一大亮色。
在內蒙古采訪,到處可見“生態立縣(旗)”的口號,生態建設深入人心,綠色成為寶貴財富。一批肉、乳、面粉等農畜產品加工企業,憑借大草原的綠色優勢,迅速崛起,成為內蒙古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產值已經占到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2.3%。
依托大草原的賜予,內蒙古的羊絨制品、乳制品、肉類加工企業一遍又一遍地抒發著“新草原情”:伊利、蒙牛這樣的現代化企業,在廣告中向人們遞出的地地道道的草原“名片”,蒙牛、小肥羊、草原牛媽媽……名稱中打上草原的烙印。
近幾年,隨著環境保護門檻的提高,節約能耗約束性加強,內蒙古的“綠色”已經從生態建設、農畜產品延伸到工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滲透煤礦、電廠、化工、冶金等行業當中。
包頭是內蒙古最大的工業城市,但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環境改善。綠色,是這個工業城市的名片,從市區任何一個居民小區出發,走路不到10分鐘都可以到達一個綠化程度較高的公園。正是憑此,包頭獲得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和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