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化現代化的一般理論
通過對世界文化現代化300年進程的系統分析,通過對過去100多年文化變遷和文化現代化研究的系統梳理,我國學者何傳啟研究員提出一種理論假設——“文化現代化的一般理論”,簡稱文化現代化理論。這種理論主要是從科學和現代化角度,闡釋文化領域的現代化,是關于18~21世紀文化領域現代化的一種可供選擇的理論解釋。它可以豐富對文化現代化的認識。它大致包括文化現代化的定義、過程、結果、動力和模式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以及五個方面的特點、原理和模型等。
(1)文化現代化的定義
文化現代化的定義涉及四個基本概念:文化、文化領域、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這些概念都沒有標準定義。這里討論在本報告中它們的操作性定義。
首先,文化定義。文化是影響和解釋人類生活方式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和體現。文化復合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知識是文化的基礎,制度是文化的核心,觀念是文化的靈魂,當然這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文化復合體中,知識指關于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所有認知,包括編碼知識和非編碼知識(隱含類經驗性知識);制度指規范人類行為的規章、程序、倫理道德和習俗的集合;觀念指思想、信仰、道德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
如果用數學語言表達,文化是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函數。在文化發展史上,不同文化要素的作用是變遷的。在某種意義上,在農業時代,觀念是文化的中軸,農業時代的突出特征是專制文化;在工業時代,制度是文化的中軸,工業時代的突出特征是制度文化;在知識時代,科學知識成為文化的中軸,知識進步成為決定因素,知識時代的突出特征是知識文化。當然,這是相對而言的,任何時候文化的三要素都是重要的;所謂的文化中軸,是指處于相對支配地位的文化要素。
文化包括內涵和外延。內涵:影響和解釋人類行為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外延: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法律、道德、習俗、科技知識、文化設施、文化產業、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環境文化和個人行為文化等。
其次,文化領域。文化領域是人類社會的六個研究領域之一,是與文化的創造、生產、傳播、銷售、服務、保存和消費相關的領域。文化領域包括兩個部分:① 獨立的部分:純粹文化、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② 交叉的部分:文化領域與其他領域的交叉部分,包含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環境文化和個人行為文化等。
其三,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現代化的內涵是:現代文明的形成、發展、轉型和國際互動的復合過程,文明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互進行的復合過程,不同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現代化的外延是:世界、國家、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個人的現代化等。
其四,文化現代化。這里所講的文化現代化,是文化領域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文化現代化的內涵是:現代文化的形成、發展、轉型和國際互動的復合過程,文化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互進行的復合過程,不同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文化變遷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國際互動。文化現代化的外延是:純粹文化、文化設施、文化產業和其他文化的現代化,文化生活、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體系和文化管理的現代化等。
文化現代化與文化發展等概念緊密相關。文化現代化的簡化概念模型如下:
文化發展 = 文化進步 + 文化正適應 + 文化進步×文化正適應。
文化現代化 = 文化發展 × 文化轉型 × 國際文化地位變化。
文化現代化 = 文化發展 × 文化轉型 × 國際文化互動。
其五,文化現代化有三個標準。三個標準分別是:有利于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又不破壞自然環境;有利于社會的公平和進步,又不妨害經濟發展;有利于人類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又不損害社會和諧。三個標準可以簡稱為“三個有利于”: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現代化是文化變遷的一種形式,是文化變遷與現代化的一個交集。文化變遷具有多種形式,包括文化的進步、倒退、進化、適應、漸變、突變、革命、運動、反動、波動、循環、轉向和沖突等。某種文化變遷,如果符合文化現代化的三個標準,就屬于文化現代化,否則就不屬于文化現代化。
其六,文化現代化有三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對傳統文化的部分繼承和發展,如語言、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科學和技術的傳承等。第二個來源是對傳統文化的部分否定和轉向,如傳統技術、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揚棄和轉向等。第三個來源是文化創新和文化交流,如知識創新、制度創新、觀念創新和文化擴散等。
(2)文化現代化的過程
首先,文化現代化過程的階段。在18~21世紀期間,文化現代化過程包括準備階段、第一次文化現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現代化;第一次文化現代化包含三次浪潮,第二次文化現代化包含三次浪潮。參照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坐標系和路徑圖,建立文化變遷和文化現代化的周期表、坐標系和路徑圖模型。
第一次文化現代化是從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從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的轉型,它包括專制文化向民主文化、封建文化向公民文化、迷信文化向科學文化、附庸文化向職業文化、家族文化向福利文化、農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轉型等。
第二次文化現代化是從現代文化向后現代文化、從工業文化向知識文化的轉型,它包括物質文化向生態文化、實體文化向網絡文化、權威文化向平民文化、機械文化向人性文化、國家文化向全球文化、文化匯聚向文化多元的轉型等。
如果說,第一次文化現代化是一個文化分化過程,文化從社會整體中分離出來和文化內部的分化,那么,第二次文化現代化是一個文化融合過程,文化與經濟和社會的重新融合,經濟和社會過程的文化化,文化產業逐步成為支柱產業。
其次,文化現代化過程的結構。主要包括時間結構、空間結構、時空結構、分層結構、領域結構、內容結構和文化生活結構等。其中,時間結構主要是指文化現代化過程的階段劃分,空間結構主要是指文化現代化過程的空間分布的變化,文化生活結構主要是指文化現代化過程的文化生活的結構變化等。
其三,文化現代化過程的特點。整體特點有12個:部分可預期的、非線性的、部分可逆的、路徑依賴的、多路徑的、多元的、不均衡的、不同步的、非孤立的、系統的、有階段的和全球的等。這些是主要特點,其他特點還有很多。第一次文化現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現代化的特點是不同的,第二次文化現代化的特點還在發展。
其四,文化現代化過程的共性原理。關于文化現代化過程的共性原理,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現代化原理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文化領域現代化的共性原理。前者適用于現代化的全部領域,后者是文化領域的原理。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遵循10個原理:進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結構穩定性、地位可變遷、行為可預期、路徑可選擇、需求遞進、效用遞減、狀態不重復和中軸轉變原理。這些原理適用于文化現代化。
關于文化領域現代化的共性原理,需要分層次分析。
——文化要素現代化的共性原理。文化要素現代化是文化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互進行的復合過程。它包括文化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的雙向循環過程和文化要素的可逆退出過程,這些過程共同組成一個超循環(超循環模型)。文化要素創新原理包括:文化要素創新的多樣性、知識創新原理、制度創新原理、觀念創新原理、文化選擇的多樣性、文化傳播的多樣性和文化退出的多樣性。
——文化內容現代化的共性原理。文化內容現代化是文化內容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互進行的復合過程。文化內容創新具有多樣性。文化要素現代化的共性原理,基本適用于文化內容的現代化。
——文化形式現代化的共性原理。文化形式現代化是文化形式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互進行的復合過程。文化形式創新具有多樣性。文化要素現代化的共性原理,基本適用于文化形式的現代化。
——文化系統現代化的共性原理。關于文化系統沒有統一認識。這里文化系統指國家層次的文化系統。文化現代化的復合互動模型:文化系統現代化是文化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后現代文化之間的復合互動過程,是文化遺產、現實文化和新文化之間的復合互動過程;它包括文化創新、文化交流、文化擴散、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文化退出和文化遺失等多種作用路徑。
——文化生活現代化的多樣性。文化生活現代化一般指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質量的現代化,它包括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消費和文化保存現代化,文化商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現代化,文化供給、文化需求和文化參與現代化等。文化生活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合理性、健康性、可進入性、可選擇性和可接受性的提高、文化生活質量的追趕、達到或保持世界先進水平、人的文化素質、幸福度和滿意度的提高等。
——文化現代化過程的多樣性。文化創新、文化轉型和文化互動的多樣性等。文化創新的要素組合模型:文化創新是創造和引入文化要素與文化載體的一種新組合,而且這種新組合必須是世界首次出現的。文化內容和載體的創新組合模型:文化創新是創造和引入文化內容和載體的一種新組合,這種組合是世界首次出現的。
其五,文化現代化過程的二重性。文化二重性決定文化現代化的二重性。
——文化的二重性:文化具有民族屬性,可以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體現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權益;文化具有商品屬性,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商品進行生產和交易。文化可以作為一種公共資源,讓人共享和傳承;又可以作為一種大眾商品,進行市場交易。文化變遷受國家利益和市場競爭的雙重影響。
——文化現代化的二重性:既要維護國家文化權益和文化創造力,又要提高文化生活質量和文化競爭力。文化現代化過程有兩個導向:國家利益和市場需求。
其六,傳統文化需要區別對待,包括合理保護、資源利用和部分現代化。
——文化現代化不是全面否定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有三個來源,其中兩個來源與傳統文化有關,它們是傳統文化的部分繼承和發展、部分否定和轉向。傳統文化與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緊密相關,是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新的重要資源。
——文化現代化不是簡單地從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型,而是一個復雜的互動過程。文化現代化包括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后現代文化的復合互動,包括新文化、現實文化和文化遺產的復合互動。
——在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持續存在并發揮重要作用,如語言、藝術和宗教的作用等。當然,并非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持續存在和發揮作用,不同傳統文化的作用也有很大差異,因為有文化遺失和文化轉向等。
根據實際作用的性質不同,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① 當前仍然有積極作用的傳統文化,如古典科學等;② 當前有消極作用的傳統文化,如封建文化等;③ 當前有中性作用的傳統文化,如部分古典藝術等。
——在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處理方式可以大致有三種。① 傳統文化作為文化遺產,應該得到合理保護;文化遺產作為文化資源,可以得到合理利用。② 有積極作用或中性作用的傳統文化,可以有選擇地繼承和發展。③ 有消極作用的傳統文化,應該被否定和轉向,同時需要區別對待和合理保存。
——文化現代化不是傳統文化的全面現代化,而是部分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包括傳統文化的部分退出和遺失、部分否定和轉向、部分繼承和發展。廣義地說,傳統文化的部分繼承和發展、部分否定和轉向都屬于文化現代化;狹義地說,傳統文化的部分繼承和發展,屬于真正意義的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統文化的部分現代化,主要指目前仍然發揮實際作用的傳統文化和部分無形文化遺產的現代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的判斷標準,與文化現代化的三個判斷標準是一致的。
(3)文化現代化的結果
文化現代化的結果和目標,可以從理論和政策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表述。
首先,文化現代化過程的結果,從理論角度分析,主要是兩種文化現代性的形成和擴散。第一次文化現代化過程的結果是第一文化現代性的形成和擴散,它包括文化分化、文化專業化、職業化、理性化、世俗化、科學化、商品化、個性化、大眾化和科層化等。第二次文化現代化過程的結果是第二文化現代性的形成和擴散,目前它包括文化去分化、文化產業化、多元化、網絡化、數字化、生態化、全球化、人性化、民主化和知識化等,將來還會有新發展。
其次,文化現代化過程的結果,從政策角度分析,主要是六個方面的深刻變化。它們分別是:兩次文化轉型的完成、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生活質量的提高、文化內容和文化結構的變化、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變化、人類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國際文化體系的變化和文化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等。
其三,文化現代化的國家目標,從理論角度分析主要有三個。第一個目標:完成第一次文化現代化。第二個目標:完成第二次文化現代化。第三個目標:追趕、達到和保持文化變遷的世界前沿地位。第三個目標是動態的,而且適用范圍有限。文化設施、文化產業、科技、信息、體育和旅游等領域,存在文化發展的世界先進水平。語言、文學、藝術和宗教等領域,沒有文化變遷的世界先進水平。
其四,文化現代化的國家目標,從政策角度分析主要有三個。第一個目標: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權益。第二個目標:提高國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質量。第三個目標:提高文化創造力、文化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這些目標可以具體化。
其五,人類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人類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既是現代化的一個總體目標,也是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一個關鍵目標。聯合國計劃開發署1990年開始推出《人類發展報告》,提出了人類發展的衡量方法——人類發展指數等。UNDP認為:人類發展指通過擴展人類的充分發展和發展程度來增加人們選擇機會的進程。因此,人類發展同時又反映了人類在這些充分發展和發展程度方面取得的成果。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目標。在所有的發展層面上,三種最基本的發展程度是:人們健康長壽,有知識,能夠獲得過上體面的生活所需要的資源。歸根結底,人類發展是民有、民治、民享的發展(UNDP,2000)。
(4)文化現代化的動力
首先,文化現代化的動力因素。文化現代化的動力因素包括創新、競爭、適應、交流、國家利益和市場需求等。其中,創新是文化現代化的根本來源,競爭是文化變遷的激勵機制,適應是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文化調適,交流是文化變遷的促進因素,國家利益是文化發展的引導因子,市場需求是文化產業的決定因素。
其次,文化現代化過程的創新驅動模型。創新是文化現代化的源頭。創新產生新物品、新知識、新制度和新觀念,它們形成新文化和新文化產品,從而推動文化現代化;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信息反饋,形成從創新到文化現代化的正反饋循環。
其三,文化現代化過程的雙輪驅動模型。文化現代化過程是國家利益和市場需求共同驅動的。國家利益推動了維護國家文化權益的文化創造、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供應,市場需求推動了適應國內和國際市場需要的文化創造、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供應;它們共同推動了文化現代化進程;在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信息正反饋。
其四,文化現代化過程的聯合作用模型。文化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復合過程,是多種動力機制聯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創新、競爭、適應和交流等,它們聯合作用促進了文化發展和文化轉型,從而推動了文化現代化,每一個過程都有信息正反饋。
(5)文化現代化的模式
首先,文化現代化的路徑和模式是多樣的。它具有起點依賴性和路徑依賴性,受歷史傳統、國家水平和國際體系的影響。
其次,文化現代化沒有通用的最佳路徑。它有基本路徑、眾多的細分路徑和合適的選擇。每一條細分路徑的適用性不同,同一條細分路徑對不同國家是不等價的。
其三,21世紀文化現代化有三條基本路徑。它們是第二次文化現代化路徑、第一次文化現代化路徑和綜合文化現代化路徑。每一條基本路徑又有許多細分路徑。文化領域包括4個分領域(純粹文化、文化設施、文化產業和其他文化)和30多個亞領域或文化部門。文化領域的每個分領域、亞領域或部門都有自己的現代化路徑;三條基本路徑分別是這些分領域、亞領域或部門路徑的“包絡線”。
其四,文化現代化沒有標準模式,只有理性選擇。文化模式是文化要素的一種組合或配方。文化現代化包括文化生活、文化內容、文化結構、文化制度、文化觀念和文化形態等的兩次轉向,涉及全部的文化領域和文化要素。文化現代化過程的模式就是這些文化要素的某種組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條件和環境,需要不同的文化要素配方。適合于某個國家和地區某個歷史階段的文化要素配方,可能不會完全適合于其他國家和地區。
其五,綜合文化現代化路徑是適合發展中國家的一條基本路徑。綜合文化現代化是文化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互進行的復合過程,是兩次文化轉型(從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從現代文化向后現代文化轉型)的聯合互動和持續向知識文化的轉向,是發展中國家迎頭趕上文化現代化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國際競爭。綜合文化現代化的結果是文化創造力、文化生活質量、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等達到文化現代化的世界前沿水平,最終目標是第二文化現代性的形成,目前的特點包括文化產業化、網絡化、生態化、民主化、人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等,將來還有新的變化。綜合文化現代化的動力原理包括創新驅動模型、雙輪驅動模型和聯合作用模型等,國家目標、文化全球化和國際文化互動對綜合文化現代化的影響很大。綜合文化現代化的細分路徑和模式是多樣的,具有路徑依賴性和起點依賴性等。綜合文化現代化過程需要協調完成兩個轉變,從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轉變、從工業文化向知識文化轉變,并最終到達知識文化。綜合文化現代化路徑是一條新路徑。
本報告還簡要討論了第一次文化現代化理論、第二次文化現代化理論和綜合文化現代化理論,以及它們的政策涵義。文化現代化的文化政策具有多樣性。不同國家不同時間可以選擇不同的文化政策。文化現代化理論在世界和國家層次適用,在地區層次需要進行調適。這里的文化現代化理論,只是文化現代化的一種理解。由于文化和文化現代化的多樣性,文化現代化理論同樣具有多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