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際現代化的歷史經驗
本報告第一章比較系統地分析了過去300年國際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包括時間序列分析、歷史截面分析和國別分析等,歸納了國際現代化的42個基本事實。第二章討論了國際現代化的歷史事實給我們的10個啟示,歸納了國際現代化的12個特點。而且,第二章關于廣義國際現代化的理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國際現代化的歷史事實的理論抽象。
中國國際現代化的戰略分析,除了可以借鑒這些歷史事實和歷史啟示、重視這些基本特點和基本原則外,還可以從國際現代化的歷史事實中發現和借鑒歷史經驗和教訓。
首先,國際現代化不能盲目沖動。國際體系的結構具有相對穩定性。沒有充分的物質基礎和合適的國際環境,單方改變國際結構和世界秩序的努力,很難成功。雖然霸權周期轉移論受到許多批評,但是,霸權周期和國際體系的穩定性是緊密相關的。
其次,國際現代化不能急于求成。國家的國際地位是可以改變的,但短期和中期改變的概率都比較小。例如,從非經濟發達國家成功晉級經濟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根據人均GDP水平分類),在18世紀有美國、加拿大和愛爾蘭,在19世紀有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阿根廷,在20世紀只有挪威、芬蘭、日本和新加坡。
其三,國際現代化不能過高估計。國家現代化的成敗,是國家自身努力與國際環境共同決定的。國際現代化不能決定國家的成敗,但可以影響國家的成敗,加速國家分化。對于國際現代化的作用不能過高估計。國際依附只是一種暫時策略,而不是一種長期戰略。
其四,國際現代化不能忽視內因。在國際現代化過程中,很多時候內部因素是發展中國家失敗的主要原因。在導致國家失敗的內部原因中,地理條件、社會制度、文化觀念和人的作用不能低估。在國際互動過程中,有少數人可能會背叛國家利益、損公肥私或出賣同胞利益獲取個人好處。雖然這種人非常非常少,但其危害比較大。
其五,國際現代化不能一相情愿。國際現代化是國家之間的互動,不能一相情愿。在國際現代化過程中,單方面的追求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猶如害相思病,可能付出很大代價而一無所獲。根據利益互動原理,利益是國際互動的決定性因素;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的國際互動,有可能是持久的和可以信賴的國際互動。
其六,國際現代化不能本末倒置。國家現代化是根本所在,國際現代化是一種手段。國際現代化是提高國家水平的一種途徑,而不是目標。不能把國際現代化作為目標,不能把國際化程度作為考核指標。國際化程度只是一種分析指標和參考指標。不能片面追求國際化和全球化。國際化和全球化必須服務于國家現代化的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
其七,國際現代化不能追求完美。在許多時候,國際現代化是一種信息不完全、地位不對稱、環境變化快的國際博弈。這種博弈可以是零和博弈,也可以是非零和博弈。在有些時候,看似理想的國際互動,可能就是國際陷阱。國際互動沒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選擇。
其八,落后就可能挨打,農業文明無力抵擋工業文明。落后的小國,可能沒人關注。落后的大國,往往被人蠶食。落后的經濟大國,不僅不是世界舞臺的主要角色,而且在有些時候是先進國家的瓜分對象。在18和19世紀,瓜分的是政治利益,包括土地和權利等。在20世紀,瓜分的是經濟利益,包括資源和市場等。在21世紀,瓜分的將是戰略利益,包括觀念和知識等。在知識時代,先進國家可能成為頭腦國家,落后國家可能成為軀干國家;農業文明無力與工業文明競爭,工業文明很難與知識文明競爭。
其九,理性面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比例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理性分析。2004年統計數據顯示,國際貿易比例與人均GNP沒有顯著關系(圖3-2),外國投資存量比例與人均GNP沒有顯著關系,對外投資存量比例與人均GNP顯著正相關,外國投資和對外投資總存量比例與人均GNP顯著正相關(表3-1)。根據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占GDP的比例,可以把國家分為三種類型(表3-2)。第一種類型是高貿易和高投資(貿易和投資比例超過80%)。第二類為中貿易和中投資(貿易和投資比例都在60%左右)。第三類為低貿易和低投資(貿易和投資比例一般在40%以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國家分布不均衡(表3-3),貿易和投資模式與國家發展水平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其十,必須高度警惕國際戰爭。根據國際戰爭的統計分析,如果不考慮戰爭的規模差異,那么,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國際戰爭的發生頻率沒有下降。一些學者相信,21世紀的國際競爭仍然比較激烈,戰略資源、太空資源和網絡空間的爭奪可能升溫,國際戰爭的風險依然存在。所以,愛好和平的國家,需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堅持促進和平發展,一方面高度警惕國際戰爭的可能性,并做好面對國際戰爭的準備。
3、國際現代化的國別經驗
在過去300年里,有些國家比較成功,有些國家不太成功;國家的成敗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決定的。這里簡要討論英國、美國、德國、日本和拉美國家的經驗和教訓。
(1)英國。英國是歐洲大陸邊緣的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約為24萬平方公里,1820年人口約為2100多萬。英國在18世紀戰勝法國,19世紀成為世界霸主,20世紀保持世界先進地位。英國的經驗和教訓令人深思。首先,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所需的政治體制。其次,利用科技革命成果,開啟工業革命大門。18世紀以來,英國一直走在世界科技革命的前列(表3-4)。其三,合理利用島國地理位置,獲取海洋權益。其四,大量拓展殖民地,獲取巨大經濟利益。其五,采取平衡戰略,抑制歐洲陸地大國的發展,保證英國的戰略利益。其六,長期將高等教育定位為精英教育,沒有大幅提高英國的國民素質和發展潛力。
(2)美國。美國位于北美大陸,18世紀上半葉是英國殖民地,1776年獨立;19世紀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20世紀成為世界霸主。美國的經驗富有啟發意義。首先,利用大國矛盾,爭取國家獨立和國家利益。其次,利用科技革命(表3-4),推動三次產業革命(電氣化、自動化和信息化)。其三,利用優越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發展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其四,利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等國際戰爭的機會,確立世界霸主地位。其五,建立民主制度,凝聚國內力量。其六,優先發展教育,廣泛吸納國際人才和國際移民等。
(3)德國。德國位于歐洲的心臟,南有強大的法國,東北有廣袤的俄羅斯。18世紀的德意志還是一個分裂的封建諸侯國。德國1871年獲得統一,20世紀初成為歐洲經濟強國,兩次世界大戰戰敗,20世紀后50年成為發達國家和世界經濟強國,其經驗和教訓影響深遠。首先,利用大國矛盾,爭取國家統一和國家利益。其次,優先發展教育,率先普及義務教育和建立現代高等教育。其三,利用科技革命,推動三次產業革命。其四,極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其五,民族和解與國際合作促進了戰后德國的復興等。
(4)日本。日本是亞洲的一個島國,19世紀70年代前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1868年明治維新后迅速走向現代化,20多年后先后戰勝中國和俄羅斯,20世紀上半葉發動侵華戰爭和帝國戰爭并走向失敗,20世紀下半葉實現國家復興,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日本經驗和教訓發人深省。首先,利用國際互動,迅速走向現代化。其次,全面改革,建立現代經濟和政治體制。其三,抓住歷史機遇,實現兩次經濟起飛。一次是19世紀后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次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新科技革命。其四,高度重視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其五,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形成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其六,實施軍國主義戰略,掠奪了大量亞洲財富,也導致了日本帝國夢想的破滅等。
(5)拉美國家。拉美指中南美洲,地理和資源條件較好,部分國家在19世紀就已經啟動現代化。雖然有些拉美國家曾有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并已經達到世界中等發達水平,但至今沒有一個國家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全面實現現代化。拉美國家的經驗和教訓頗多,需要專題研究。有些經驗教訓值得重視,例如,失去工業革命機遇、忽視教育和科技、忽視社會發展、長期經濟依附、社會貧富不均、利益結構失衡和政局動蕩等。
在這些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中,有四條經驗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條:善于抓住國際機遇。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都善于抓住國際機遇(表3-5)。在18和19世紀,英國抓住工業生產的歷史機遇,成為世界霸權國家。在19世紀,德國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成為歐洲強國;20世紀抓住兩次工業革命機遇,成為發達國家。日本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擴散機遇實現經濟起飛;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冷戰機遇,實現戰后復興,成為經濟強國和發達國家。韓國抓住冷戰和兩次工業革命機遇,逐步逼近發達國家。芬蘭和愛爾蘭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成為發達國家和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
第二條:近朱者赤。發達國家之間相互合作,發展中國家通過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可以提高國家水平,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其中,日本的例子發人深思。日本和中國啟動現代化的時間和起因大致相當,都是19世紀60年代,都是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國門,但兩國選擇的路徑不同,結果相差很大。日本主動推進全面現代化,制度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并重,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和技術。中國推行洋務運動,采取工業現代化模式,學習西方的現代技術和軍事,相對忽視制度現代化(雖然20世紀初清朝政府也試圖推進制度現代化,但為時已晚)。30多年后,日本抓住工業革命擴散機會,成為東方工業化強國;中國失去工業革命機會,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20世紀后50年,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被動或主動地與發達國家為伍,技術和經濟水平迅速提高,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第三條:重視科技和教育。美國、德國和日本都是教育先行國家。相對發達的國民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國民素質。較高的國民素質,是實現現代化的成功追趕的重要條件。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都重視科技的作用。雖然它們的科技體制各有特色,如英國的基礎研究體系、美國和德國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體系和日本的技術創新體系等,但是,科技在保證國家成功和維持世界先進地位方面的作用,則是大同小異。
第四條: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的成功,都是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決定的。外因是世界發展出現了歷史機遇、國際環境發生有利變化。內因是采取了合理的政策和對策,全面推進現代化。德國和日本曾經發起世界戰爭,最后走向戰敗,也是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決定的。拉美國家現代化起步并不晚,但是,長期受到歐美的殖民影響。許多拉美的政府官員和知識精英,接受的是歐美教育。他們的思想觀念和政策制定,也受到歐美的影響。然而,拉美的現代化卻一直沒有成功的案例。依附理論認為,拉美的欠發達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是依附發展的結果。雖然這種觀點有合理的內涵,但是,完全把拉美的欠發達歸咎于外部因素,顯然是不確切的。拉美國家內部的政治腐敗和動蕩、貧富差距和社會分裂、注重經濟忽視社會等,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欠發達的重要原因。(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