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
廣義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歐洲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在世界范圍和現代化意義上的擴展和應用。這種擴展和應用,以現代化研究的理論規范和要求為特色。在前六期中國現代化報告中,我們分別闡述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一般理論、分階段理論和幾個分領域理論。參照這種理論模式,結合第一章世界生態現代化的歷史事實,我們對歐洲的生態現代化理論進行三個方面的“拓展”:(1)研究內容的甑別和擴展,(2)適用范圍的擴展,(3)理論結構的系統化重構,形成廣義的生態現代化理論。
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包括一般理論、分支理論和相關理論(元理論、亞理論和相關理論)等(表2-17),涵蓋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生態現代化兩大類型。根據荷蘭學者摩爾的觀點,生態現代化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目前處于第三階段(表2-9)。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屬于生態現代化研究的第三代理論中的一種理論。它既是一種理論探索,也是實證研究。
表2-17 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的結構
|
理論
|
主要內容
|
一般理論
|
元理論
|
世界生態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規律
|
分支理論
|
全面生態現代化
|
第二次現代化過程中的生態現代化(目前發達國家)
|
|
綜合生態現代化
|
綜合現代化過程中的生態現代化(目前部分發展中國家)
|
|
經典現代化的生態修正
|
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的生態修正(目前部分發展中國家)
|
|
分領域理論
|
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生態現代化
|
相關理論
|
自然科學的有關原理
|
生態科學、環境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
|
|
技術科學的有關原理
|
有機農業、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綠色制造、綠色化學等
|
|
社會科學的有關理論
|
資源和環境經濟、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公民社會、生態社會等
|
|
人文科學的有關理論
|
生態文化、生態倫理、環境哲學、環境歷史、生態文明等
|
|
綜合學科的有關理論
|
系統科學、發展研究、反思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等
|
注:發展中國家受到生態現代化的影響,有些國家將被動接受生態現代化的若干觀念,如環境管理等,出現第一次現代化的生態修正;有些國家主動采用生態現代化,出現工業化和生態化并存的局面,這就是綜合生態現代化。由于第一種情況(第一次現代化的生態修正)是被動的,本報告不作分析。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報告不可能全面分析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全部分支理論和相關理論。事實上,本章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分析,包括許多生態現代化的相關理論和歐洲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理論的觀點)。所以,下面重點闡述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一般理論,然后分析發達國家的全面生態現代化和發展中國家的綜合生態現代化。同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一樣,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一般理論也包括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定義、過程、結果、動力和模式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表2-18),以及五個方面的基本特點、規律和模型等。
表2-18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一般理論(元理論)
要素
|
基本內容
|
定義
|
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指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它包括生態質量的改善、生態效率的提高、生態結構、制度和觀念的變化,以及相關國際地位的變化
|
過程
|
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包括從物質經濟向生態經濟、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賽。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末,廣義生態現代化包括全面生態現代化、綜合生態現代化和經典現代化的生態修正等三個類型,具有15個主要特點,遵循10個基本原理和10個基本原則
|
結果
|
生態現代性的形成和擴散:現代化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人類與自然互利共生和協同進化,實現非物化、綠色化、生態化和全球化等,基本標準是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脫鉤、經濟與環境雙贏
|
動力
|
生態現代化的動力包括生活質量(后物質價值)、生態安全、知識創新、生態意識、生態運動(公民社會)、生態政治、企業環境責任、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非物化、國際環境政治、國際環境貿易等。動力機理可以用創新驅動模型來描述
|
模式
|
生態現代化的路徑和模式是多樣的,具有起點依賴性和路徑依賴性,受歷史、地理和發展水平的影響;在21世紀有三條基本路徑:全面生態現代化、綜合生態現代化和經典現代化的生態修正;基本模式有:環境議程、工業生態學、綠色生產和消費、生態園區、綠色工業化和城市化等
|
注:廣義的生態現代化理論,是歐洲生態現代化理論的一種擴展和應用,是生態現代化研究的第三代理論中的一種理論。簡要地說,生態經濟是一種生態合理和環境友好的經濟,生態社會是一種生態合理和環境友好的社會,生態文明是一種生態合理和環境友好的綠色文明。
1、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理論涵義
在本報告第一章第一節,我們討論了生態現代化的研究對象和分析方法;其中包含生態現代化的定義,它是針對世界生態現代化的歷史分析的。在第二章第二節,我們介紹了歐洲的生態現代化研究,包含生態現代化的多種定義;它們多數是一種環境社會學解釋。這里,我們要從現代化研究的角度,對廣義生態現代化進行理論界定。
(1)基本定義。
廣義生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在環境領域的反映,或者說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不同于經典現代化時期的偏利耦合(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正相關),而是一種互利耦合(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一般而言,生態現代化有四層涵義。首先,一個歷史過程;其次,一次生態革命;其三,一種生態轉型;其四,一種國際競賽。四層涵義進行組合,可以產生多種定義(表2-19)。
表2-19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定義
序號
|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定義
|
特點
|
1
|
生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一種生態轉型,它包括從物質經濟向生態經濟、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以及相應國際地位的變化
|
強調過程
全面定義
|
2
|
生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一次生態革命,它是生態學原理的全面滲透和廣泛應用所引發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行為模式等的生態合理的變革
|
強調變化
一般概念
|
3
|
生態現代化是一種發展模式,其特征是非物化、綠色化、生態化、經濟與環境雙贏
|
通俗定義
|
4
|
生態現代化是一種相互作用,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一種互利耦合
|
通俗定義
|
5
|
生態現代化是一個歷史過程,是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逐步脫鉤的歷史過程,也是不同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
|
通俗定義
|
(2)基本范疇。
廣義生態現代化研究,需要區分和識別它的內涵、外延和邊界。
內涵:生態學原理全面滲透和廣泛應用所引發的世界現代化的生態革命和生態轉型。
外延:世界現代化各領域的生態轉型,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等。
邊界:廣義生態現代化是一個三維概念。首先是時間維度,它指1970年以來的一種生態轉型。其次是分領域維度,包括生態響應、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等三大領域。其三是分層次維度,包括生態效率、生態結構、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等四個層次(表1-1)。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三個維度,就是它的三個判據。凡是同時滿足和符合上述三維條件的現代化內容,都屬于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基本范疇;否則,就不屬于廣義生態現代化的范疇。
(3)概念模型。
廣義生態現代化非常復雜,為了便于分析,可以建立簡化的概念模型。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實質是一種發展模式,其要點是:現代化與環境退化逐步脫鉤,經濟發展、社會變遷與環境保護達到良性耦合,人類與自然實現互利共生和協同進化。
生態現代化包括許多基本概念,有些概念來自生態學,有些來自經濟學或社會學,有些來自現代化研究。許多基本概念沒有統一定義(表2-20)。
表2-20 生態現代化的五個基本概念
概念
|
基本涵義
|
生態革命(ecological revolution)
|
生態學原理全面滲透和廣泛應用所引發的世界現代化的深刻變化
|
生態轉型(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
向符合生態學原理的、環境友好、人地和諧的類型的轉變
|
非物化(dematerialization)
|
降低物質和能源密度(物質比例)的過程,如生產和消費的非物化
|
綠色化(greening)
|
降低和消除對環境和健康傷害的過程,環境可接受或環境友好
|
生態化(ecologization)
|
采用預防和創新原則,推進現代化模式的生態合理的轉變過程
|
注:dematerialization和 immaterialization是兩個相關的詞,有多種翻譯方法。前者翻譯為“非物化”(或非物質化、輕量化等),原意為生產過程中使用較少的能量、較少的物質或較輕的物質。后者翻譯為“去物化”,原意有兩種:弱去物化,指在消費時選用非物化的商品;強去物化,指在消費時用非物質商品(服務、信息和社會關系)代替物質商品。兩者的結合,導致生產和消費的物質密度和物質比例的下降。表中的定義為其引申意義。非物化要求能源的脫碳,即降低總能源中碳能源(化石能源)的比例。
生態現代化的五個基本概念,是相互關聯的,甚至是部分交叉的。例如,非物化(輕量化)、綠色化和生態化之間,有部分交叉。一般而言,非物化和綠色化是生態化的前提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這些基本概念,不僅沒有統一定義,有些概念還有多層含義(表2-21)。盡管如此,這些概念的核心內涵是清晰的。
在這些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廣義生態現代化的概念模型。
假設(Ⅰ):生態進步指自然環境與現代化的互利耦合的生態響應
假設(Ⅱ):經濟生態化指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互利耦合的經濟轉變
假設(Ⅲ):社會生態化指社會變遷與自然環境的互利耦合的社會轉變
假設(Ⅳ):國際相關地位變化指國家生態效率和生態質量的國際地位變化
那么:生態現代化 = 生態進步 × 經濟生態化 × 社會生態化 × 國際相關地位變化
或者:生態現代化 = 生態進步 × 經濟生態化 × 社會生態化 × 國際競爭
生態現代化是生態進步、經濟生態化、社會生態化和國際相關地位變化的交集。
生態現代化研究,還需要注意各類行為主體的差異。例如,世界與國家、國家與地區、農業和工業、以及家庭與企業的生態現代化的差異等。
(4)基本要求。
雖然生態現代化的概念比較抽象,但生態現代化的要求比較具體。概括地說,生態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三化一脫鉤”,即非物化、綠色化、生態化、經濟與環境退化脫鉤。具體講:生產和消費的非物化和綠色化,經濟和社會的生態化,現代化與環境退化脫鉤(表2-22)。
表2-22 生態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三化一脫鉤)
(5)數量模型。
生態現代化不僅需要定性描述,還需要定量刻畫。
根據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定義,它是六個方面變化的集合,可以用下式表示:
Mel = { Melq, Mele, Mels, Melin, Melid, Gelr }
其中,Mel 指廣義生態現代化,{}指生態現代化的各種變化的集合,Melq指生態質量的現代化,Mele指生態效率的現代化,Mels指生態結構的現代化,Melin指生態制度的現代化,Melid指生態觀念的現代化,Gelr指國際相關地位的變化。
根據廣義生態現代化的概念模型,它可以采用下式表示:
Mel = { Melq } ∩ { Eel } ∩ { Sel } ∩ { Gelr }
其中,∩ 指交集,Eel為經濟生態化,Sel為社會生態化,其他符號意義同前。
所以,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一般數量模型,可以用下列方程組和判據表示:
其中,ΔX指生態質量的提高,ΔY指經濟生態化的進步,ΔZ指社會生態化的進步,Δ指變化,t為年份;ΔX/Xm指生態質量相對水平的變化,Xm指生態質量的世界先進水平;ΔY/Ym指經濟生態化相對水平的變化,Ym指經濟生態化的世界最新水平;ΔZ/Zm指社會生態化相對水平的變化,Zm指社會生態化的世界先進水平;Melq 指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定量變化,Melt指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相對水平。
數量模型:生態現代化是生態進步、經濟生態化和社會生態化的幾何平均值。
生態現代化的數量模型,為定量評價生態現代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5)基本類型。
從不同角度分析,可以把生態現代化分為多種類型(表2-23)。當然,這些是基本類型,還有很多細分的類型。
表2-23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基本類型
|
分類依據
|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類型
|
1
|
基本內容
|
全面生態現代化、綜合生態現代化、經典現代化的生態修正
|
2
|
應用領域
|
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個人行為、企業、機構等的生態現代化
|
3
|
空間尺度
|
全球生態現代化、歐洲生態現代化、國家生態現代化、地區生態現代化等
|
4
|
啟動先后
|
先發型生態現代化、跟進型生態現代化、后發型生態現代化
|
5
|
知識來源
|
創新型(內源的)、跟進型(綜合的)、學習型(外源的)、被迫型(外源的)
|
2、廣義生態現代化過程的規律和特點
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廣義生態現代化可以分為工業化國家的全面生態現代化和發展中國家的綜合生態現代化兩大類型。由于不同國家生態現代化的不同步,不同國家又相互影響,所以,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多層次的分析。
(1)廣義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內容。
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內容是豐富的。可以從范圍、階段和要求等三個角度來分別表述。
首先,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范圍(表2-24)。主要包括:各類行為主體的生態轉型,各個層次的生態轉型,各個領域的生態轉型等。
表2-24 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范圍
主要方面
|
基本內容
|
各類主體的生態轉型
|
10類主體:世界、國家、地區、城市、農村、部門、企業、機構、家庭和個人
|
各個層次的生態轉型
|
(1)4個研究層次:生態效率、生態結構、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等
(2)8個現實層次:技術、效率、結構、組織、制度、政治、觀念和文化等
|
各個領域的生態轉型
|
(1)6個研究領域: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管理和個人行為等
(2)12個分領域: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綠色服務、綠色經濟、生態城市、生態農村、綠色能源交通、綠色社會和生態安全等
|
其次,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階段。生態現代化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表2-25)。
表2-25 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四個階段
階段
|
大致時間(根據發達國家的進程)
|
基本特點
|
第一階段
|
20世紀70~80年代
|
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環境意識、環境運動、經濟與環境退化相對脫鉤
|
第二階段
|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20年代
|
相對非物化、綠色化、生態化、生態意識、經濟與環境退化絕對脫鉤
|
第三階段
|
21世紀20年代至21世紀50年代
|
高度非物化、綠色化、生態化、經濟與環境互利耦合
|
第四階段
|
21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末
|
現代化與環境雙贏、人類與自然互利共生和協同進化
|
其三,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具體要求(表2-26)。主要包括:一般要求、基本要求(三化一脫鉤)和各個領域的要求等。
(2)廣義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特點。
前面歸納了世界現代化的生態效應和生態轉型的36個長期趨勢和基本事實以及10個啟示。其中,10個啟示,可以看成是世界生態現代化過程的10個特點(表2-16)。
世界生態現代化的10個特點是:相對可預期的、全球的、長期的、復雜的、進步的、轉型的、系統的、漸進的、不平衡的、很難逆轉的世界趨勢等。
生態現代化的內容和結果,可看成是它的特點,即生態現代性。例如,非物化、綠色化、生態化、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脫鉤、經濟與環境的雙贏、人類與自然互利共生等。
歸納起來,生態現代化過程大約有15個特點(表2-27)。
表2-27 生態現代化過程的15個基本特點
特點分類
|
基本特點
|
過程特點
|
相對可預期的、全球的、長期的、復雜的、進步的、轉型的、系統的、漸進的、
不平衡的、很難逆轉的世界趨勢
|
生態現代性
|
非物化、綠色化、生態化、經濟與環境雙贏、人類與自然互利共生
|
(3)廣義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原理。
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在環境領域的反映,它必然遵循現代化的基本原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廣義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遵循10個基本原理,包括進程不同步原理、分布不均衡原理、結構穩定性原理、地位可變遷原理、行為可預期原理、路徑可選擇原理、需求遞進原理、效用遞減原理、狀態不重復原理和中軸轉變原理。這10個基本原理,同樣適用于生態現代化(表2-28),它們分別涉及生態現代化的行為、路徑、進程、分布、結構、結果、需求、效用、狀態和中軸變化。
其次,生態現代化的學科基礎很廣泛,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綜合學科等。這些學科的基本原理,有不少是適合生態現代化的(表2-29)。
其三,生態現代化是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它有自己的一些基本原則(表2-30)。
表2-30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10個基本原則
基本原則
|
基本內容
|
預防原則
|
環境治理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
創新原則
|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核心機制
|
效率原則
|
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態效率,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
不等價原則
|
同一環境、資源和經濟要素,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的價值和意義是不同的
|
非物化原則
|
降低經濟和社會的物質與能源的消耗和密度,提高經濟與生活的效率和品質
|
綠色化原則
|
生產和消費、經濟和社會的行為模式與結構的無毒無害化、減少廢物排放和清潔環保
|
生態化原則
|
生產和消費、經濟和社會的行為模式、結構與制度的生態轉型(預防創新和循環雙贏)
|
民主參與原則
|
環境決策的科學化、社會化和民主化
|
污染付費原則
|
采用經濟手段,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
|
經濟環境雙贏原則
|
促進經濟與環境退化脫鉤,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進步的協同等
|
(4)廣義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分析工具
生態現代化不僅是一種理論,也是一個社會實踐。在生態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生態相關的科學技術、分析工具和科學模型,如生態技術、環境技術、工程技術、管理模型、決策模型等。這些分析工具,有些本身就代表了生態現代化過程的某種特點或規律。
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分析工具,可以大致分為五類(表2-31)。
第一類:現代化研究的坐標分析方法,包括文明時間表(表1-6)、生態現代化周期表(表2-32)、生態現代化坐標系(圖2-6)和生態現代化路徑圖(圖2-7)等。
第二類:環境管理的有關方法,如環境議程、壓力-狀態-反應模型(圖1-4)等。
第三類:生態科學的有關方法,如生態系統評價、物質流分析(圖1-5)等。
第四類:社會科學的有關方法,如資源管理、環境稅收、綠色GDP等。
第五類:生態現代化的綜合分析。當然,這種分類是相對的。
圖2-6 生態現代化的坐標系
圖2-7 生態現代化的路徑圖(示意圖)
注釋:人類文明中軸發生了三次轉換,形成四個時期,每個時期文明結構不同;坐標橫軸為社會生產力結構,縱軸為文明發展水平(社會生產力水平);橫軸刻度:原始文化時期為農業與狩獵采集勞動力之比,農業文明時期為狩獵采集與農業勞動力之比,工業文明時期為工業與農業勞動力之比,知識文明時期為工農業與知識產業勞動力之比;圓圈代表四個時期新生產力的起步、發展、成熟和過渡的發展周期。知識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態革命等。
一般而言,生態現代化的綜合研究方法可分為四組(表2-33)。第一組:概念化方法,建立生態現代化研究的一些關鍵概念模型。第二組:生態決策方法,生態現代化的過程決策的有關模型。第三組:系統調控方法,生態現代化過程的系統調控的有關模型。第四組:綜合評價方法,生態現代化的進程評價和監測評價等。
表2-33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綜合分析方法
注:歐洲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包括很多研究方法,如環境議程等,這里不重復敘述。生態現代化涉及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綠色服務、綠色經濟、生態城市、生態農村、綠色能源和交通、綠色社會、生態安全等12個分領域的變化,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方法,需要專門分析。
第三組方法:系統調控方法。
生態現代化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可以按照系統論和控制論原理進行調節。由于生態現代化是人類活動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其復雜程度是非常高的。所以,系統調節也是非常復雜的和困難的。
EM11. 生態現代化的系統調節模型。
生態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對人類生態系統的生態友好的調節。在人類生態系統中,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從偏利耦合轉向互利耦合,人類與自然協同進化。
對生態現代化的系統調節,包括對人類生態系統的狀態識別和反饋調節(圖2-13)。狀態識別包括生態變遷、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狀態識別。反饋調節包括生態系統調節(壓力適應和人工恢復等)和人類活動的調節(觀念、制度和科技等)。
圖2-13 生態現代化的系統調節模型
注:R為資源,E為環境,ES為生態系統,EA為經濟活動,SA為社會活動,ED為經濟發展,SD為社會發展,ID為觀念變化,II為制度創新, ST為科技變化。
人類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系統兩大部分。在沒有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時候,自然生態系統是一種自然演化。人類活動是一種人類行為與自然系統的相互作用。在有人類活動的時候,自然系統的演變有兩個影響因素: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人類活動的變遷也有兩個影響因素:環境約束和發展水平。關于人類生態系統的系統調節,就是生態現代化過程的系統調節(表2-34)。調節的目標是人類與自然的互利共生和協同進化。
表2-34 人類生態系統的系統調節模型
|
內部調節
|
外部調節
|
|
調節因子
|
調節方式或結果
|
調節因子
|
調節方式或結果
|
自然生態系統
|
自然因素、環境壓力
|
自適應、自恢復
|
環境保護、生態建設
|
生態恢復
|
人類活動系統
|
觀念、制度、科技等
|
綠色化、生態化
|
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
|
非物化、環境友好
|
EM12. EKC曲線和環境壓力模型。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反映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的關系。
在EKC分析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環境壓力多為具體的環境指標。其次,環境壓力不僅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也與環境政策和制度有關。在一定程度上,EKC反映了生態現代化的環境路徑。具體內容見第一章第四節。
生態現代化的環境壓力模型,是一個概念模型,反映生態現代化過程中現代化與環境壓力的關系。其中,現代化水平可用經濟發展水平代表,環境壓力指人類活動的總環境壓力。
環境壓力的主方程為:
I = P×A×T = 人口×(GDP/人口)×(環境壓力/GDP)
其中,I為環境壓力,P為人口,A為人均GDP,T為單位GDP的環境壓力。
在生態現代化過程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結構生態化,可以降低環境壓力。
所以有,
I生態現代化 = I – I技術創新 – I制度創新 – I結構生態化
于是,我們可以描繪生態現代化過程中的環境壓力曲線(圖2-14)。
圖2-14 生態現代化的環境壓力模型
注:I為現代化的環境壓力。IELM為生態現代化的環境壓力(I生態現代化)。I技術創新為技術創新導致的環境壓力下降,I制度創新為制度創新導致的環境壓力下降,I結構生態化為結構生態化導致的環境壓力下降。
EM13. 物質流分析模型。
物質流分析是從社會代謝理論或工業代謝理論演變來的。它是按生物生理代謝的原理,分析社會或工業過程中,物質的代謝和流動。物質流分析可以在多個層次上進行,例如:國家、地區、城市、部門、產業、產品和某個具體物質等,包括有毒有害物質的物流分析。
物質流分析是生態現代化的重要分析工具。具體模型見第一章第一節(圖1-6)。在經濟物流周期中,物質有九種存在狀態:原材料、生產過程、使用過程、運輸或儲存、廢物排放、廢物處理、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環等。生態現代化,需要提高物質利用效率、降低物質密度和廢物密度、鼓勵廢物的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環。
EM14. 環境管理系統模型。
生態現代化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環境管理是生態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對環境系統的調節。環境管理有許多技術和方法,如環境議程、環境統計、環境管理系統等。它們都與生態現代化有直接關系,或者說,它們也是生態現代化的研究方法。
環境管理系統,是對環境系統的一種系統調節和管理。環境管理系統可以在多個層次上建立,例如,世界、國家、地區、城市、部門、企業和機構等。環境管理系統一般包括:環境信息、環境機構和組織(個人)、環境法規、環境規劃、環境戰略和操作系統等(表2-2)。
環境管理系統,是生態現代化過程中環境管理的一種系統解決方案。
EM15. 生態現代化的結構轉變和轉變指數模型。
生態現代化是一個生態轉型過程,包括非物化、綠色化和生態化等。這些轉型,都可以建立相應的結構轉變模型和結構轉變指數模型,來反映和分析生態現代化的實際進展。
生態現代化的結構轉變模型(以綠色化為例)。
生態現代化的綠色化結構轉變模型。綠色化的特點是:現代化的綠色要素增加,非綠色要素減少,綠色要素超過非綠色要素,綠色要素的比例趨向飽和(圖2-15)。綠色要素,可以是綠色技術、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綠色制度和綠色觀念等。
生態現代化的結構轉變指數模型(以綠色化為例)。
生動現代化的綠色化轉變指數模型,它是一組生態現代化的綠色指數。例如:
生態現代化的綠色生產指數 = 綠色生產者/總生產者
生態現代化的綠色消費指數 = 綠色消費者/總消費者
生態現代化的綠色經濟指數 = 綠色的GDP/總GDP
生態現代化的綠色政策指數 = 綠色政策/總政策。
第四組方法:綜合評價方法。
EM18. 經濟與環境脫鉤指數。
生態現代化要求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指標的增長脫鉤,包括相對脫鉤和絕對脫鉤兩種。具體內容見第一章第四節。計算方法如下(OECD 2002)。
DR = (EP/DF)階段結束/(EP/DF)階段開始 DI = 1 - DR
其中,DR為脫鉤比例,EP為環境壓力指標,DF為驅動因素,DI為脫鉤指數。
DR小于1,表示脫鉤;DR大于1或等于1,表示沒有脫鉤。
例如,1990年到2000年期間,GDP和CO2排放,經濟與環境脫鉤指數的計算為:
DR =(CO2排放/GDP)2000/(CO2排放/GDP)1990 DI = 1 - DR
經濟與環境脫鉤指數,有一些局限性。它不能區分絕對脫鉤和相對脫鉤;如果國家經濟負增長,脫鉤指數的意義就需要仔細辨別;資源的價格因素的影響,沒有得到反映;國際貿易和環境壓力轉移,會影響結果;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比簡單脫鉤要復雜得多。
EM20. 生態現代化的目標函數。
環境壓力的主方程為:
I = P× A × T = 人口×(GDP/人口)×(環境壓力/GDP)
I = P× IP = 人口×(環境壓力/人口)
其中,I為環境壓力,P為人口,A為人均GDP,T為單位GDP的環境壓力,IP為人均環境壓力。
根據生態現代化的系統調節模型,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自適應的恢復功能),可以部分抵消環境壓力;人類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降低了環境壓力。
如果把這兩個部分從環境壓力的主方程的有關參數中獨立出來,可以得到:
I ELM = P× IP - ER - EP
其中,I ELM 為生態現代化的環境壓力,P 為人口,IP為人均環境壓力,ER為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抵消的環境壓力,EP為人工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減少的環境壓力。
生態現代化的第一個目標:現代化與環境壓力脫鉤,可以得到:
ΔI ELM = 0 或者 ΔI ELM < 0
環境壓力的增量等于零,或者小于零。
生態現代化的第二個目標:現代化與自然環境互利耦合,可以得到:
I ELM = 0 或者 I ELM ? 0
生態現代化的環境壓力等于零,或者趨向于零。
生態現代化的生態平衡方程為:
f ( IP, ER, EP ) = 0
f為函數,IP為人均環境壓力,ER為生態系統自我恢復,EP為人工環保和生態建設。
上面,我們簡介了20種方法或模型,這些只是生態現代化過程研究的部分方法。
(5)廣義生態現代化過程的分層結構
廣義生態現代化大致包括:各個行為主體、各個領域和各個層次的生態轉型。廣義生態現代化的行為主體和研究對象的橫向結構(分領域)和縱向結構(分層次),這就形成了一個結構矩陣(表2-35)。生態現代化的過程研究,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
表2-35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研究內容的結構矩陣
|
研究領域和不同層次
|
|
生態響應
|
生態經濟
|
生態社會
|
生態政治
|
生態文化
|
生態文明等
|
行
為
主
體
|
世界
|
|
|
|
|
|
|
跨國地區
|
|
生態觀念
|
|
機理研究
|
|
|
國家
|
|
生態制度
|
|
評價研究
|
|
|
國內地區
|
|
生態結構
|
|
戰略研究
|
|
|
產業部門
|
|
生態效率
|
|
模式研究
|
|
|
企業
|
|
生態質量
|
|
方法研究
|
|
|
機構
|
|
等
|
|
等
|
|
|
家庭
|
|
|
|
|
|
|
個人
|
|
|
|
|
|
|
3、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結果和目標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結果,可以從世界、國家和地區等不同層次來刻畫;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目標,更多是針對國家和地區生態現代化而言的。因為,關于世界的廣義生態現代化目標的討論,難免有點理想主義的味道,它是不可操作的。國家和地區的廣義生態現代化目標是客觀存在的,它能否實現,如何實現,是需要專門研究的課題。
(1)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結果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結果,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描述。
首先,六個方面的深刻變化。就世界而言,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結果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生態轉型的完成,人類與自然互利共生;二是自然環境的改善,環境壓力趨向最??;三是生態效率的提高;四是生態結構和生態制度的成熟;五是生態觀念的成熟和普及,六是生態相關國際差距的變化。這些變化,同樣適用于國家和地區。
其次,生態現代性的形成和擴散。生態現代性,目前它的主要特點包括非物化、綠色化、生態化、自然化、現代化與環境退化脫鉤、經濟與環境雙贏、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互利共生等。隨著生態現代化的進步,生態現代性的新特點還會出現。
其三,兩類國家的動態平衡。生態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它的結果也是動態變化的。在某一歷史時刻,大約只有20%左右的國家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它們屬于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大約80%左右的國家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屬于相對非現代化的國家。在某一歷史時期,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可以降級為非現代化的國家,相對非現代化的國家可以升級為現代化國家;兩類國家的地位升降,處于動態平衡中。
(2)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目標
國家和地區的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目標,一個方面是國家和地區自身的生態現代化,一個方面是追趕、達到和保持生態轉型的世界先進水平。自身生態現代化的目標是完成生態現代化,實現現代化與環境退化的脫鉤。由于生態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需要制定不同時期的政策目標。廣義生態現代化有兩個基本目標和一個政策目標。
第一個目標: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脫鉤;
第二個目標: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成為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三個目標:完成某個歷史階段的特定階段目標,屬于政策性目標。
(3)廣義生態現代化目標的特點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四個目標有不同特點。
第一個目標的特點:理論上,不同國家和地區都能完成,但完成的時間有先后。
第二個目標的特點:符合現代化的基本特點。只有20%左右的國家和地區能夠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成為相對現代化的國家;80%左右的國家和地區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屬于相對非現代化的國家;部分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和地區能夠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屬于相對現代化水平提高的國家。這個目標始終是一個動態目標,而且不是一勞永逸的。根據地位可變遷原理,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可以降級為非現代化國家,相對非現代化國家可以升級為現代化國家;地位轉移有一定的概率。
第三個目標的特點: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策目標都會也應該有所不同。
(4)廣義生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第一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時間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都能夠實現,但實現目標所需要的時間有長有短。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第二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概率問題。在任何時候,只有少數國家和地區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多數國家不可能實現第三個目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如果說,20%的國家和地區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那么,就有80%的國家和地區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第三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政策問題。政策目標能否實現,與政策目標的合理性有關,也與各種內外因素有關。
4、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動力
生態現代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有些影響因素是限制因素,有些影響因素是動力因素。生態現代化的動力因素,來源于國家的各個方面。
(1)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動力模型
研究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動力,首先需要建立動力模型。
生態現代化的概念模型:
生態現代化 = 生態進步 × 經濟生態化 × 社會生態化 × 國際相關地位變化
其中,每一個方面都有一些積極的影響因素(動力因素),例如
生態進步:生態意識、環境知識創新、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環境壓力下降等。
經濟生態化:生態意識、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非物化、企業環境責任等。
社會生態化:生態意識、環境運動、生活質量(后物質價值)、環境政治等。
國際地位變化:生態意識、國際環境政治、國際環境合作、國際環境貿易和轉移等。
在這些動力因素中,有些是原動力,有些是派生動力。
原動力:生活質量(后物質價值觀)、生態安全、知識創新等。
派生動力:生態意識、生態運動(公民社會)、生態政治、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企業環境責任、結構非物化、國際環境政治、國際環境貿易等。
歸納起來,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動力來源是:3個原動力和9個派生動力(圖2-17)。
所以,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動力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
Melp =( Pels + Pqol + Pki )×( Peli + Pelm + Pelp + Pced + Pti + Pii + Psdm + Piep + Piet)
其中,Melp指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動力,Pels 指生態安全的作用力,Pqol 指生活質量的作用力,Pki 指知識創新的作用力;Peli 指生態意識的作用力,Pelm 指生態運動的作用力,Pelp 指生態政治的作用力;Pced 指企業環境責任的作用力,Pti 指技術創新的作用力,Pii 指制度創新的作用力,Psdm 指結構非物化的作用力,Piep 指國際環境政治的作用力,Piet 指國際環境貿易的作用力。
(2)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動力原理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動力來源有12個之多,那么,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廣義現代化理論認為,知識創新、制度創新和專業人力資本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動力,國家創新體系是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動機。這個觀點同樣適用于生態現代化。所以,可以建立現代化和生態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模型。
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模型。根據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引入新東西、引入新概念和制造新變化,新是指知識產權意義上的新;知識創新是創新的一種形式,它指在世界上首次發現、發明、創造和應用某種新知識,或首次引入知識要素和知識載體的一種新組合和新組合首次應用。從知識創新到現代化的鏈式關系,就構成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模型。
生態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模型。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模型,同樣適用于生態現代化,也是生態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模型(圖2-18)。簡要地說,在生活質量和生態安全需要等的推動下,發生生態相關的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它們推動了新科技、生態產業、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的發展,進而促進生態現代化的進步;全過程每一步都有反饋調節,形成循環推動的反饋環。
圖2-18 生態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模型(簡化模型)
注:虛線為信息反饋,實線為作用路徑。
廣義生態現代化過程中,先行國家和后進國家,其動力會有所不同。先行國家,創新的作用比較大;后進國家,學習的作用比較大,國際環境政治和貿易的作用比較大。
5、廣義生態現代化的路徑和模式
廣義生態現代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具有時間跨度和道路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現代化,必然有自己的路徑和不同階段的模式。路徑指在生態現代化的起點與終點(目標)之間的道路,它具有方向性、階段性和結構特征。模式是生態現代化的路徑的一個截段,是生態現代化的各個關鍵要素的一種組合(配方),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如果國家和地區在生態現代化的某一個階段,取得明顯的成功或失敗,人們就會把這個階段的路徑及其特征歸結為“一種模式”,并給模式命名。模式是生態現代化的經驗和實踐的代名詞。
在21世紀,生態現代化有三條基本路徑(圖2-19),它們都有細分路徑和多種模式。
圖2-19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三條基本路徑
(1)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三條路徑
根據生態現代化的起點和終點的不同,可以把生態現代化路徑分為三條基本路徑:全面生態現代化、綜合生態現代化、第一次現代化的生態修正。每一條基本路徑又有許多的細分路徑。例如,全面生態現代化路徑的細分路徑,至少包括12個分領域的路徑(表2-23)。生態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其實分別是這12條分領域路徑的“包絡線”。
根據路徑可選擇原理,生態現代化沒有標準路徑,沒有最佳路徑,只有合適的選擇。因為,每一條路徑的適用性不同,同一條路徑對不同國家是不等價的,沒有一條路徑是對所有國家和地區都適用的。合適路徑的選擇,既受國家發展水平的影響,也受地理條件和外部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還受制度和偏好的影響。而且,路徑的可選擇性是相對的和有條件的,路徑選擇具有一定的路徑依賴性和起點依賴性,路徑選擇與現代化成就有緊密關系,路徑選擇的風險和機會成本也是很高的。
(2)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多種模式
廣義生態現代化的模式是豐富多彩的。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不同階段,可以創造不同的成功模式和失敗模式。這些模式又成為后來者研究、學習和借鑒的樣板。
在21世紀有三條基本路徑,與之對應的是三類基本模式。第一類是非物化、綠色化和生態化三結合模式。第二類是綠色工業化、綠色城市化和結構生態化三結合模式。第三類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環境管理三結合模式。在三種基本模式里,又有許多的亞模式。
廣義生態現代化包括生態效率、生態結構、生態制度、生態觀念等的現代化,涉及現代化全部領域的生態轉型。廣義生態現代化的模式就是這些生態轉型要素的某種組合。一種模式就是一種要素配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條件和環境,需要不同的要素配方。適合于某個國家和地區某個歷史階段的要素配方,可能不會完全適合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由于廣義生態現代化的規律性,先行國家的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一些模式,往往成為后進國家的參照,但不能完全照搬或重復,因為后者與前者所處的國際環境不同。
6、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分支理論
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分支理論包括:全面生態現代化、綜合生態現代化、經典現代化的生態修正、不同領域的生態現代化等。其中,全面生態現代化,可以直接采用廣義生態現代化的全部原理;經典現代化的生態修正,其實就是被動地接受生態現代化的輻射,采用生態現代化的部分原理。所以,我們需要重點討論綜合生態現代化。
綜合生態現代化,是綜合現代化與生態現代化的協同。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廣義現代化理論)包括綜合現代化,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也有綜合生態現代化,它們是對應的。事實上,綜合生態現代化是一組路徑,是一組發展中國家在21世紀可能選擇的路徑,是廣義生態現代化的一種形式(圖2-19)。
在21世紀初,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生態現代化(個別發達國家沒有進入);發展中國家有三種情況:剛剛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也沒有對生態現代化做出響應的、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但對生態現代化做出積極響應的。
在21世紀前50年,發達國家只能繼續推進生態現代化,發展中國家有三種選擇:第一,直接采用生態現代化,適合于已經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第二,先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并對第一次現代化進行生態修正;第三,同時推進綜合現代化和生態現代化,綠色工業化、綠色城市化和結構生態化并進。第三種選擇就是所謂的“綜合生態現代化”,它是綜合現代化與生態現代化的合成,是一條新型生態現代化路徑。由于不同發展中國家的起點不同,終點(趕上發達國家的時間)也不同,所以,綜合生態現代化不是一條路徑,而是一組路徑。
我們可以借鑒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方法,構建綜合生態現代化理論。綜合生態現代化理論包括一般理論、分支理論和相關理論。其中,分支理論和相關理論與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有關內容是重合的。所以,我們重點分析綜合生態現代化的一般理論(表2-36)。
表2-36 綜合生態現代化的一般理論
要素
|
基本內容
|
定義
|
綜合生態現代化是生態現代化的一條基本路徑,它是綜合現代化和生態現代化的一種有機結合,主要包括綠色工業化和綠色城市化,降低農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升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改善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以及相關國際地位的提高
|
過程
|
綜合生態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包括從物質經濟向生態經濟、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以及追趕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賽。它遵循綜合現代化和生態現代化的基本原理,基本特點是綠色工業化、綠色城市化、結構生態化的三結合,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逐步脫鉤
|
結果
|
追趕和達到生態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包括現代化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互利耦合,實現非物化、綠色化和生態化等。完成標志是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成為相對現代化的國家
|
動力
|
主要動力包括經濟增長、教育發展、生活質量(后物質價值)、生態安全、知識創新、生態意識、生態運動(公民社會)、生態政治、企業環境責任、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非物化、國際環境政治、國際環境貿易等
|
模式
|
路徑和模式是多樣的,具有起點依賴性和路徑依賴性,受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時期,綜合生態現代化需要不同的路徑和模式
|
綜合生態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的一種選擇,是綜合現代化和生態現代化的復合體。它要求合理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現代化的生態轉型,推進綠色工業化、綠色城市化和結構生態化,降低農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的脫鉤;逐步趕上生態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生態現代化。
綜合生態現代化需要完成三個轉變(圖2-20)。首先,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其次,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這是綜合現代化的要求。其三,從物質文明向綠色生態文明的轉變,這是生態現代化的要求。生態文明既是知識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知識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生態文明是知識文明在文明與環境關系方面的一種表現形態。
圖2-20 綜合生態現代化的示意圖(文明結構變化)
綜合生態現代化需要面對兩大挑戰。首先,綜合現代化與生態現代化的耦合;采用多大力度的生態現代化是合理的,將因地因時而異。其次,國家利益與全球利益的沖突;國際環境政治和環境貿易,具有促進和抑制的雙重作用。此外,發達國家是在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后開始生態現代化的,或者說是在第二次現代化過程中開展生態現代化的。所以,他們面臨的經濟壓力較小,環境壓力較大。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壓力都比較大。所以,相對而言,綜合生態現代化的難度,要大于發達國家的全面生態現代化。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挑戰。而且,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將增大這種挑戰。(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