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黃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歲 黃菊簡歷 -本周大盤下挫 700個股跌停 階段調整展開 股市市值一周減少5% -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遭尷尬 實際操作難 新<破產法>細則待出臺 -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 全文 負責人答問  -無錫宣布恢復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費半價 水危機誰最該反思  -中國擬5年內建工資集體協商機制 廣州指令性調控壟斷企業工資  -36個大中城市肉價大幅大漲 民政部:確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響  -勞動保障部擬補8千億養老保險空賬 -商務部:外資并購僅占我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 逾4成順差源于虛報  -石油商業儲備發端 中石化奏第一響 核電"十一五"將實現三大任務
2004年世界現代化指數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2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節選)

世界現代化是一場國際競賽。每一個選擇現代化的國家,都是參賽者。正如《孫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認識世界,分析世界,理解世界,面對世界,是每一個國家的必修課。要比較全面地認識世界,就需要對世界現代化進行評價。由于世界現代化是動態的,為了獲取最新信息,就需要進行年度評價。不同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可以用現代化指數來定量刻畫。目前的現代化指數,沒有包含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指標。

前六期中國現代化報告,已經分析了2003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國現代化指數。這里,我們報告2004年的世界和中國現代化指數,供大家參考。2004年瑞典等24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中國等97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現代化,中非等10個國家仍然處于傳統農業社會,有些少數民族仍然生活在原始社會(圖5-1)。很顯然,2004年的世界,是一個非常不平衡的世界。世界現代化的國際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2004年世界現代化指數

世界現代化指數反映世界131個國家、不同組國家和世界平均的現代化水平,包括世界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水平指數。它體現世界現代化在經濟、社會和知識等領域的綜合水平,它沒有包括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現代化水平。關于現代化指數的評價方法,請閱讀技術注釋。關于現代化指數的評價數據,請閱讀附錄三。

世界現代化指數包括世界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水平指數(表5-1)。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能夠比較好地表征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水平、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比較好地表征發達國家的實際水平,綜合現代化水平指數同時比較好地表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相對水平。由于世界不同國家處于現代化的不同階段,所以,將三者組合起來,能夠比較真實地表征世界以及不同國家的現代化水平。

1、2004年世界現代化總體水平

2004年,在參加評價的131個國家中,有24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約占國家樣本總數的18%,與2003年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國家的個數相同;有30個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41個國家基本實現第一次現代化,已經完成和基本實現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約占國家樣本數的54%,比2003年增加了3個國家。

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分組,2004年發達國家有20個,比2003年增加了2個;2004年中等發達國家有25個,2003年中等發達國家有27個;2004年初等發達國家有40個,比2003年增加了3個;2004年欠發達國家有46個,比2003年減少了3個(圖5-2)。

 

2004年發達國家水平。根據2004年第二次現代化水平分組,2004年20個發達國家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均在81至113之間,排名順序與2003年排名順序略有不同,但都是排在前20名。20個發達國家均已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20個發達國家的綜合現代化指數均在79至99之間,2004年排名順序與2003年排名順序有所不同(表5-2)。

2004年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04年25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均在52至78之間(第二次現代化指數世界平均值為51),排名順序與2003年排名順序略有不同,排名變化不大。25個中等發達國家中有9個國家全面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其他國家均已基本實現了第一次現代化。25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綜合現代化指數均在50至82之間,排名順序與2003年排名順序有所不同(表5-3)。
2004年初等發達國家水平。2004年40個初等發達國家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均在32至49之間,排名順序與2003年排名順序略有不同,但變化不大。40個初等發達國家中有1個國家全面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有32國家已基本實現了第一次現代化。40個初等發達國家的綜合現代化指數在25至53之間,排名順序與2003年排名順序有所不同(表5-4)。
2004年欠發達國家水平。2004年46個欠發達國家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均在12至29之間,排名順序與2003年排名順序略有不同,但變化不大。46個欠發達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全面完成了第一次現代化,有3國家基本實現了第一次現代化。46個欠發達國家的綜合現代化指數均在13至36之間,排名順序與2003年排名順序有所不同(表5-5)。

2、2004年世界現代化的前沿水平

2004年世界現代化前沿已經到達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期。2004年處于第二次現代化發展期的國家大約有12個,它們的現代化水平基本反映了世界現代化前沿水平(表5-6)。

3、2004年世界現代化的末尾水平

世界現代化的末尾水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反映,一是從現代化階段來看,一是從現代化指數來看。2004年有10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沒有進入現代化行列,他們是緬甸、坦桑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維、中非、埃塞俄比亞、乍得、尼日爾、布隆迪、塞拉利昂。

2004年第一次現代化指數排世界后10名的國家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維、馬里、中非、布基納法索、埃塞俄比亞、乍得、尼日爾、布隆迪、塞拉利昂,他們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在32%至39%之間。

2004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排世界后10名的國家是:馬達加斯加、馬拉維、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爾、埃塞俄比亞、萊索托、布隆迪、布基納法索、中非、盧旺達,他們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在12至16之間。

2004年綜合現代化指數排世界后10名的國家是:尼日爾、坦桑尼亞、中非、萊索托、盧旺達、布隆迪、塞拉利昂、馬拉維、埃塞俄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他們的綜合現代化指數在13至17之間。

這些排名世界后10位的國家的水平,反映了世界現代化的最低水平。

4、2004年世界現代化的國際差距擴大

2004年世界現代化水平的國家差距比2000年略有擴大,比1990年有較大擴大。兩次現代化和綜合現代化水平所反映的差距變化情況不一樣。

第一次現代化水平的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從1990年到2004年沒有多少變化;第二次現代化水平,2004年比2000年的絕對差距有所擴大,但相對差距有所減小;綜合現代化水平,2004年比2000年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有所增加(表5-7)。所以,總體而言,世界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在擴大。

5、2004年世界現代化的追趕和國際地位的轉移

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水平分組,從2000年到2004年,在131個參加評價的國家中,有14個國家的分組發生了變化,其中,組別上升的國家有10個,組別下降的國家有4個。

現代化水平分組升級的國家。中等發達組升級為發達組的國家是新加坡、新西蘭、愛爾蘭,初等發達組升級為中等發達組的國家是多米尼加、約旦,欠發達組升級為初等發達組的國家是阿爾巴尼亞、玻利維亞、納米比亞、越南、敘利亞。

現代化水平分組降級的國家。中等發達組降級為初等發達組的國家是格魯吉亞、巴拿馬、哥倫比亞、牙買加。

在1960~2004年期間,有20個國家的分組發生了變化(5-8)。地位上升的國家有9個,它們是日本、芬蘭、意大利、愛爾蘭、韓國、約旦、沙特阿拉伯、博茨瓦納和中國。地位下降的國家有11個,它們是俄羅斯、羅馬尼亞、南非、委內瑞拉、牙買加、蒙古、剛果共和國、斯里蘭卡、緬甸、津巴布韋和贊比亞等。

 

在1960~2004年期間,大約80~94%的發達國家一直是發達國家,大約86~93%的欠發達國家一直是欠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11~33%;初等發達國家升級為中等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7~12%,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2~3%;欠發達國家升級為初等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7~14%(表5-9)。

6、2004年世界現代化的不平衡性

世界現代化的不平衡性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1)國家現代化進程不同步(表5-10);(2)不同國家現代化速度不平衡;(3)不同國家現代化水平不平衡;(4)世界現代化要素指標的不平衡;(5)世界現代化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世界五大洲的平均現代化水平是不同的(圖5-3)。相對而言,歐洲和北美水平比較高,南美和亞洲相當,非洲比較落后。

 (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西氣東輸首批氣田建成 可供氣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