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一調移民規劃
移民“在夾縫中求生存”,搬遷工作陷入“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境地。
甘宇平說,1997年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1998年二期移民開始,之后“發現很多后靠移民安置質量較差,移民群眾有情緒,另外按照初期的規劃,算來算去還有10多萬人沒有可供安置的土地。安置政策調整,勢在必行。”
“三峽環境容量確實是緊張的。”錢正英在前述水利部國慶大會上表示,“比較好的辦法是移出一部分人,我給三峽建設委員會提了這個建議,三峽建設委員會也同意這個意見。”
按1993年通過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三峽工程移民,應當在本村、本鄉、本市、本縣內安置;農村移民則應當以發展大農業為主,通過開發利用土地妥善安置。甘宇平介紹道,“具體來講,農村移民就是后靠安置,基本不能出省外遷。”
1999年5月,新任國務院總理兼三峽建委主任朱基在三峽工程移民工作會議上指出,三峽庫區山高坡陡,環境容量十分有限;隨著水庫蓄水升高,大量耕地還將被淹沒;“如果強求就近后靠安置,勢必開墾陡坡,毀壞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貽害無窮。”
他要求25度以上坡地要停止開墾,已經開墾的要逐步退耕還林。
為此,國務院調整了移民安置規劃,增加外遷安置移民數量,鼓勵引導更多的農村移民外遷安置,實行多種方式安置農村移民的方針,把本地安置與異地安置、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自找門路安置結合起來。
2001年,《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作了相應修改。
據統計,農村移民安置去向調整后,庫區移民外遷人數增至19.97萬人。庫區移民干部反映,1999年移民政策實施調整后,大大緩解了后靠安置容量不足的壓力。
1再調移民規劃
據國務院三峽辦公布,經過17年搬遷、建設,截至今年6月,三峽庫區累計搬遷移民127萬人,移民安置任務基本完成。
此前,三峽辦有關負責人在多個場合表示,三峽工程移民總數最終將在135萬至140萬人之間。
初期的移民安置規劃顯示,到三峽工程竣工,預計移民總數為113萬人。
2006年,三峽辦主任蒲海清對此作出解釋,在移民實施過程中,考慮到三峽庫區的生態承載能力,移民的安穩致富,以及三峽庫區的和諧發展,國家按照實際情況,適當增加了移民搬遷人數。
甘宇平表示,當初對農村移民人數作調查統計,并沒有落實到每個人頭,而是按照人口耕地比進行概算,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移民總量推算不夠精確。
重慶市移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移民安置人口的增加,還受到了外遷政策調整、人口增長率突破規劃指標、對移民資格管理控制不嚴等因素的影響。
除移民總量增加之外,還出現一系列新情況:部分移民淹沒住房面積小,結構差,補償少,在遷建新址建房困難;搬遷安置持續十幾年,移民為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合理增建的住房未予補償;水庫蓄水后形成124個水中孤島,島上群眾亟須適當安置;蓄水后,庫周民眾出行難問題超出預期;學校、醫院遷建后存在資金缺口,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2007年,國務院批準調整移民安置規劃和投資概算,在原有靜態投資400億元的基礎上,新增投資79.5億元(1993年5月價格水平),增加移民安置人口13.99萬人和建房678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