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瞭望》第38期封面:回望三峽移民
在今夏汛期初顯防洪身手后,三峽工程今年的175米試驗性蓄水已提前至9月10日啟動。此前邁向175米這個坎,它已兩度“功敗垂成”。
遠在長江口崇明島的一位三峽移民說:“如果水不蓄上去,我出來有什么意義?”
近兩年來,隨著三峽工程基本完工,后續規劃舉棋待定,本刊持續予以報道。這一次,我們將目光投向了移民。
【內文導讀】
工程移民為非自愿性移民,他們不同于自我選擇的人口遷移,集被動性、賠償性、計劃性、整體性等于一身。
三峽移民數量之巨更是前所未有,超過約三十個國家的全國人口,遂號稱“世界級難題”。前國務院總理、首任三峽建委主任李鵬曾強調:“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在于移民。”
三峽工程由幾任高層領導人反復謀劃,全國人大投票表決,國務院組織建設,各級政府層層包干。在集體本位的意識中,移民們“舍小家為大家”,在過去十幾年搬遷過程中,其笑淚悲歡,舉國為之傾情。
回看三峽移民,在一百多萬的數字中,站立著的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個立場各異、利益不同、素質參差、認識有別的公民。
對中國近代以來浩浩蕩蕩的社會轉型,年前辭世的史學家唐德剛曾將其形容為穿越“歷史的三峽”。而今,“自然三峽”已大改其面,“工程三峽”已初顯身手,回眸并展望,它們亦是“歷史三峽”的試金石。
當下,三峽移民搬遷任務已了,一面有加大扶持力度、兌現安穩致富承諾之議,一面有淡化移民身份、減其依賴思想之聲。歷史欠下的“包袱”,與現實待行的約定,哪一個更沉重?□(文/湯耀國)